民生牟一凌:能源转型作为中长期变量,在宏观策略中无法被忽视
吉姆·罗杰斯有一句经典之语——越确定,越不可能有利可图。
如何在一个变化的市场里,追求大概率的确定、精准预判未来?某种程度上,策略研究就在解决这一问题。
今年被许多机构投资者安利给我们的民生证券首席策略师牟一凌,近年来有很多精准预判的战史。
从2020年6月开始,市场上总是出现了一些与主流观点不太一致的声音,从那个时候起,市场开始习惯使用一个词顺周期,就是他最早提出;
到2021年1月,市场连续上涨,牟一凌逆势建议持币过节;
2021年12月,市场期待春季躁动,他建议等一等再买入……
精准的结果并不完全说明一个策略师的水平,但我们看了很多牟一凌的研报和文章,很有意思,是一个很讲究哲学思辨的人,与其说他在做预判,不如说严密的逻辑推导自然而言指向了与市场共振的结果。
8月10日晚,在聪明投资者第41期价值研习社中,牟一凌就策略研究、周期、市场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如他所说:策略分析师就是在研究变化。但策略研究并不能所有时刻都主导投资,只有在宏观波动足够大,定价足够极端的时候。其它时候,应该想的是如何和行业进行合作。
牟一凌介绍了他心中策略研究的任务,以及在投资中如何应用策略研究,对未来周期的看法。
很有些学术气,内容读起来或许不那么简单易懂,但沿着牟一凌的思维方式走,会有非常多的启发。
先来看聪明投资者整理的精彩观点和主要内容。
1,我们没有按照大势研判、行业比较和主题投资进行研究分工,而是相信现代化工业流程都是按照过程分工,我们的分工是:第一个是基本面的动态结构;第二个是预期收益率;第三个是投资者和市场结构。
2,我们越是着眼全局,就越不可能在局部做到清晰。因此宏观策略只有在定价足够极致、波动足够大的时候,才能对局部问题具备决策优势。
3,新旧能源之间还各自存在短板,一个需要解决时间错配,一个需要解决空间错配。资本市场的定价也很有效,你会发现今年新能源里面表现最好的是储能和逆变器,而传统能源里面其实是油运。
4,增速和业绩表现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背后是成长股有一个潜在问题,它容易一年把未来三年的钱都赚掉,因为大家喜欢在增速上线性外推,这个时候就需要持续的超预期。最好的是市场没有预期的高增长。
5,研究市场就像研究黑箱,有打开黑箱和不打开黑箱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去探寻本质,它容易理解符合大家喜欢的第一性,但是总会受到工具的限制;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利用相关性,观测推演,它并不是本质,对逻辑性要求高且不能迷信。
6,传统策略讲的比较多的是美林时钟,它是一个比较后验的视角,也是基于确定性结论出发的,不符合复杂系统的研究范式,预测未来上可操作性不强。
美林时钟还有个问题是学术依据不强,还有一个问题是需求决定一切的观念太强。
什么是策略研究?
研究市场就像研究黑箱,有两种方法,打开黑箱和不打开黑箱
研究市场就像研究黑箱。
在80年代的时候,有一本书很流行,《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里金观涛老师是这么去理解这个问题的。
研究黑箱大概有两种方法,打开黑箱和不打开黑箱。
一种就是大家现在讲的第一性,去探寻本质。就像一块表,把它拆开,看看它是怎么构成的,这是大家觉得最好的方法。
当自下而上去看问题的时候,这是大家觉得最清晰、最容易被理解的方法。
但它有一个短板,当这块表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能不能把它打开?怎么打开?
市场也是一样的,你不可能知道所有的投资者都在想什么,第二天又怎么做,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可能去了解的问题。
就像这块表,打开之后你会发现里面还有一个陀飞轮,你还是不知道它运行的本质。
所以,有了另外一种方法,这也是宏观策略经常会去做的数据分析,去找相关性。
什么有相关性呢?
比如美国上周五的就业数据,美国的基准失业率和美国成人网站的访问人数是相关的。
由于中低收入的白人往往是最容易失业的人群,在他们失业之后,在休闲时间比较低廉的一种消费方式,就是打开一些成人网站。
这是其中的一些逻辑,但能不能完全去相信它?未必。
这些关系稳不稳定?不见得稳定。
这就类似于研究黑箱的第二种方法,不打开它。
比如说一块表,我们就去拨动它的表针,看它是怎么运行的,去推理背后的逻辑。
这其实就是我们研究市场的两种方法。
策略研究的对象是变化与规律
不过还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好,是埃尔文·薛定谔在大学的演讲纪要里讲到的,意识之光不会照耀静止之处,因为它们已经固化,不再被人所感知,除非间接地与进化节点产生联系。
它的含义就是说,整个系统是变化的,规律是变化的。
我们在学经济学的时候会认为,宏观是一些东西的加总,经济好买什么,经济差买什么,它是整个行业与公司之间的组织关系。
就像人是由细胞组成的,但两天之后我们身上的细胞都更新完了,但我们还是我们。
这其中的组织关系才是我们研究的本质,毕竟我们不是算命的。
研究变化的时候,你的方法不可能特别的清晰。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两派,一派是大家说的玄学,算命。
还有一派是要用数据,这其中牵涉到的就是工具理性,最早的时候来自于希腊。
英文里理性这个词叫做rationality,它的来源其实是比例 ratio,指的就是所有的东西应该用两个数据的比例去进行刻画,这样不一定对,但这样我们才能去讨论,去进步。
我们以前学的无理数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发现根号二不能用两个比例同时去刻画,这甚至在当时的希腊掀起了一场科学革命。
讲这些就是为了讲一个点,我们的方法相对来说要可以去被证伪。
但是,我们研究的又是变化,怎么样去调和这个矛盾,其实就是策略研究。
如何用策略研究指导投资?
现阶段投资围绕这三个方向去做
我们做了一个事情,用了一个编程的方法,把A股历史上52周的连续片段进行拟合,看看有没有出现走势一样的时间。
最后发现有两段还挺相似的,就是2001年的11月到2002年的11月跟2013年4月12号到2014年4月4号,A股的走势大方向其实是基本一致的。
资料来源:wind,民生证券研究院
看宏观经济的都知道,这两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情况,包括节奏,其实完全不相似,但股票却走的一样的。
所以,我们的市场未必是一个纯粹由宏观决定的市场,更多的是认知和基本面之间的偏离,以及整个市场结构之间的变化。
所以我们现阶段无论是做行业比较,还是讨论大势研判,都要围绕着三个方向去做。
第一,基本面的动态结构,也就是理解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宏观环境中?哪些行业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中是顺风的,哪些是逆风的?
其中有一些也是市场上现有的方法,但主要是怎么把它的框架构建起来。
然后聚焦研究范围,落脚到细分领域。行业自身的产业周期处于什么位置?当期的景气状况如何?
第二,预期收益率,我觉得更靠谱的指标其实是ROE。
现在的景气度投资,从短期来讲,看起来很完美,但不太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但是,ROE视角也有它的问题,它是解决中周期和中长周期视角的问题,对于短期的帮助不大。
第三,在投资者结构与行为上,我们还有一些对拥挤的判断。
我们通过每周一更新的数据把整个市场拆分成趋势交易者,以及基本面投资者,当趋势交易者达到一个极度拥挤的状态,市场的结构相对是不稳的。
为什么宏观跟行业投资之间会有一些差异?
整个美国名义GDP增速和标普500ROE的相关系数大概0.43,如果用产出缺口,关联度会弱一些,大部分时候是相关的。
但是仔细看这个图,我们会发现是有背离的。
资料来源:wind,民生证券研究院
背离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去处理?
其实在企业的盈利层面,纯宏观可能就会出现偏离。
美林时钟的理解
什么时候是复苏呢?在经济很差,上游开始过剩,价格很低的时候,一个结构性的需求开始出现。
这时候中下游的企业开始获得订单,开始生产。
随着整体订单的增加,以及毛利率的改善,对应到宏观经济上,经济总量开始恢复,通胀没有起来。
随着行业景气度扩散,上下游也开始备货,开始需要越来越多的原材料,这时上游开始变得供不应求,开始涨价。
有一部分需求比较好的,开始往中下游去传导,这个时候宏观上叫做过热,或者是叫做复苏的中后端,美林时讲的就是通胀起来,然后逐步的繁荣。
再到下一个阶段,由于大家越来越乐观,导致上游的价格越涨越高,这个时候下游的需求可能在终端环节并没有那么好,量在放缓,但是价还在,甚至有些企业不受到亏损而被迫提价。
这个时候,价格进一步往下游传导,量在放缓,这就是滞胀期,最后大家一起掉下来。
这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间是有所反应的,这也是我们最近半年一直在看很多行业勾稽关系的原因。
其实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新能源车产业链的研究上,虽然它不是一个传统的宏观的行业。我相信这样的方法比简单去看宏观如何去指导行业要好。
我们最近也发现产业链间的各个环节在同一个周期下,它的溢价能力在发生变化。
A股长期收益率向ROE回归
A股其实跟美股比较一致,它的长期收益率是向ROE水平回归的。
但这也有一个问题,四五年之内,有一些行业的收益率长期比ROE高,有一些行业长期比ROE低,原因是什么?
长期收益率与ROE之间的差距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估值贡献的差距,如果ROE的趋势是向上的,投入资本回报率是向上的,大概率是在估值扩张的。
举一个反例,比如说2011年之后,A股在去杠杆化,权益乘数对 ROE 的贡献几乎都是负的。
2011年之后,以房地产为例,虽然它的ROE可能还在往上走,但由于它的资本回报率已经向下,所以市场仍然不愿意给估值。
从这个角度,我们又可以把很多行业划分为倾向于估值扩张的行业,以及估值收缩的行业。
由于经济体总在结构之间切换,所以在上市公司层面汇总之后,总有一些收益率远远跑赢ROE,有些没跑赢,但最后还是向ROE回归的。
高景气投资不能纯看增速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说现在的高景气投资,我们纯看增速行不行?
有两种情况可能不行,我们先看这个图。
这是以2021年为例,当年申万二级行业的盈利增速g和股价的表现。
画条线给人一种直观的感觉,是沿着它去分布的,但还是比较离散的。即使你认为它还是值得信赖,还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判断它的g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个,还有后验的风险。
举个例子,我们在做历史回溯的时候,会先提到比较偏消费需求的培训框架,我们会简单的告诉你,过去增长高的行业也是净利润表现最好的行业,大家看到都很开心。
但有几个问题,站在2022年4月底,你会发现,新能源车仍然是过去三年股价表现最好,且营收最快的几个行业之一。
但如果是在2021年12月做出这个判断仍然是没错,从数据来看,到4月份你买到了过去三年营收最快且股价表现最好的行业。
但是你赚不到钱,因为成长股容易一年把未来三年的钱都赚掉。大家喜欢在增速上线性外推,这个时候就需要持续的超预期。
相对来讲,短期有一些行业出现明显的爆发力,市场是没有预期的。
业绩兑现度能够持续验证的行业,我们也会以分析师的预期去看业绩是否能持续兑现。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业绩公告之后,如果对当年和未来一年的盈利预测仍然选择上调或者维持不变,大概率是没有出问题的。如果把之前乐观的预测往下调,大概率是接收到业绩信息之后有了一些负面的情况。
所以整个成长风格的走势跟业绩兑现的程度相关性更强。整体上我们还是要关注有多少是线性外推、有没有达到预期,这个更重要。
越宏观的东西稳定性更强,越微观的东西清晰度更强,两者需要合作
大家经常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特点。
其中,越宏观的东西稳定性更强,比如GDP的预测不可能偏离超过一个百分点,但是它不够清晰。所以达利欧告诉大家要关注全局就不可能对局部描述非常清晰。
越微观的东西清晰度更强。做个股投研的投资者都知道,去上市公司调研,跟董事长做近距离的交流,可以知道这家公司的氛围是怎么样的。
但一家上市公司不存在的概率一定大于一个行业不存在的概率、大于整个经济系统不存在的概率。所以两者是一定有一些结合点。
策略师要靠宏观视角指导微观,那就需要具备有一个条件:波动足够大,定价足够极端。所以我们做出研判的时点(比如2021年2月我们提出持币过节、2021年12月等一等再买入)就有这样的原则:宏观波动足够大,定价相对极端、交易拥挤。
但如果推演环境达不到这种非常极端的情况,策略的帮助有时候就比较弱。所以我们的观点有时候比较模糊,就是因为它不极端。
如何从策略研究出发看市场周期?
传统能源和通胀问题会分成三个层次去理解
我们从去年开始对周期的看法基本不是从宏观策略的角度出发,而是从能源转型的角度去讲。
为什么看好周期股?是因为我看好新能源的发展。
我们做投资还是要从当前整体的数据去看,讲现在的问题,这一次传统能源包括通胀的问题,大概会分成几步:
第一步,产业上长期开支不足,达到相对偏极端的情况。
首先我们在过去10年发生的这样一个问题。
这张图是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开支。左边是上游企业,右边是中游制造业。
可以发现中游制造业的资本开支利润增长没有之前那么快,但是它的资本开支增速越来越快。
上游最开始不挣钱,就算2016、2017年盈利反弹了,但开支还是没有起来。
这张图是海外的情况。左边整体的评价标准是全球100亿美金以上的上市公司资本开支情况。
能源企业最开始不挣钱,后来挣的钱对高油价也不反映。长期来看整个上游的资本开支明显下行,当然全球的资本开支呈现的是周期波动的情况。
最后的结果,看这张图的数据,左边是能源类企业设备的使用年限,有一些可以更新的耗材。右边是设施使用年限,设施和新增的产能更相关。
可以发现,新增产能的使用年限、老旧程度已经达到了1972年和1999年前后的水平。
第二步,我们正在进行能源转型。
能源转型可以按照这个例子算一个账。
有两家汉堡店,一家的汉堡是10块钱一个,另一家是7块钱一个,但必须49块钱买一周,然后每天给你一个汉堡。
其实后面这个例子就是新能源,它的特点是回收久期比较长。
新型能源系统的经济性建立在长久期之上,未来的回报算到今天是划算的。
同时它还有一个小问题,假设我们投入的是资源而不是资本,会发现建光伏电站,要建好发电半年以上才能把它收回来。
所以建设新能源,第一个问题,会导致存量不足。
整个社会在一段时间内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短期回报更低效的能源系统中(长期可能是高效的)。
这就会带来第二个问题,增量部分的效率下降,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部分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
当然还有一些新的问题。现阶段新型能源系统的建设大家更多看到的是对锂、硅的需求,但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要用到传统资源,因为上述资源在技术发展中是相互替代的。
比如现阶段欧洲缺电网,中国电网也不够,这时候铜、铝的需求会上来。
不同电机类型对于矿物需求的对比
另外,现阶段全球的资源分布非常不均,也比较割裂,美国的供应链报告甚至会说有些矿他们自己没有,盟友也没有,只有敌方才有。
我们现在建设的是一个全新的系统,现阶段静态来看,对不同金属的需求可能会变化。
比如现在IEA讨论最多的就是永磁同步机,稀土元素的高价可能会导致风电从永磁电机转向感应电机。
电磁感应现在主要集中在一些高端的电动汽车上,但随着整个稀土价格越来越高,有可能又会出现一些替代。
现在这个游戏就是在老的供给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会迸发出更多对传统行业的一些新需求,这个时候会打破它的平衡表。
第三个问题是新老能源之间的关系。
因为发展新能源而带来传统能源和资本的上升,有助于新老能源之间的共生。
比如前面汉堡的例子,随着10块钱的汉堡越来越贵,大家更愿意买49块钱7个的套餐。这也是为什么去年我们的报告《马车和鲸鱼油》被大家转发比较多的原因。
但有时候两者是对立的。
第一种对立,长期来看,因为发展新能源导致很多传统能源被干掉,大量的传统能源可能不会被开采出来,对很多生产商也会造成焦虑。比如说前段时间欧洲采购天然气,卡塔尔说可以签20年,其实也是在考虑这个问题。
第二种对立,传统能源如果价格继续涨下去,对新能源是不利的。
过去大家觉得这对于欧洲的光伏是有利的,从阶段性来看没有问题,但继续涨下去资本成本会继续上升。
现在上升的幅度可以接受,但如果上升更快,第一变得没钱,经济衰退;第二资本成本进一步上涨。
回到汉堡的例子,当有一天你的肚子特别饿,而且你的钱还特别少的时候,可能就不会选择49块钱7个的汉堡,你会选择10块钱一个,甚至12块、15块一个的汉堡。
第三步,新旧能源各自还存在短板。
今年整体涨的最好的是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但新能源里涨的最好的是储能,传统能源里涨得比较好的是资源类的运输企业,比如我们作为策略年初独家推荐的油运。两者各自的短板不同。
新型能源系统随便建在哪里,能源可以独立,什么时候发电、发多少,老天说了算,但是用电时间是固定的,所以需要补短板——储能。
峰谷电价的价差就是以后的收益来源,然后跟储能的成本相匹配,看看多少年回收。
传统能源是经过白垩纪已经储藏下来的,可以随时用。
但问题是它所在的地方已经固定下来了,所在的地方都不一样的,所以需要在空间上进行错配。收益来源是俄罗斯的油和中国的油之间的差距,考虑运费在这之间的比例。
所以一个需要解决时间错配,一个需要解决空间错配。
过去在传统能源上都解决得很好,石油的贸易量占消费量从不到40%上升到了快80%。
但俄乌冲突后,整个运距重新拉长,新能源的技术进步不够,所以导致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供应冲击。
一个担忧:供应冲击导致的通胀,可能让2008年至今的金融资产过剩出现大逆转
最后我们也担忧,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供应冲击导致的通胀可能又会逆转2008年到现在的状况。
2008年之后,以美国为例,钱大量涌进金融资产,美国总资产中现在的金融资产占比大概是75%,处在历史最高位。
这10年大家都说大宗商品是流动性驱动的,其实这10年流动性真正进入的是标普500为代表的的金融资产。
背后的逻辑非常基本面,大量的技术进步让金融资产有能力取得丰厚回报,过去也没有什么供应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全社会的资本配置也很顺理成章。
比如说以中国、日本这种制造业大国的上市公司为例,在2008年之后,在选择原材料还是现金之间,更多的肯定是要现金,美的和丰田汽车就是这样的优秀案例。
但是,当面对较强的供应冲击之后,我们会出现什么的情况?
在过去,金融资产极度膨胀之后,美国大量的数据,相互之间在打架,靠近需求端的都在走弱,越靠近供应端的又显得很强。
所以说,在过去一段时间,在大家极度的定价需求下,可能就没有通胀了。
但是,后来可能要发现,在这轮需求下行的过程中,铜、油居然没有任何产量增加,甚至出现了生产低于预期、劳动力紧张的情况。
这就意味着需要长期把需求打下去,去压制通胀,这是很痛苦的,可能海外还不太能承受得住。
因为疫情期间他们极大地扩张了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理论上讲是需要一个比较高的名义GDP增长的。
现阶段美国还能以比较严格的态度去打压通胀,原因在于它的实际GDP增长还可以,虽然已经两个季度环比负增长,但同比是正的。
但随着慢慢走弱,我们要考虑通胀要回落到多少,是4%还是3%?大概率不会是2%。
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思考一个问题。
以往持有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投资者被美联储承诺,只需要对抗2%的通胀水平,剩下的就是实际回报。
但是这个值也许后面要提升到3%、4%,所有持有美元的投资者会感受到自己可能被违约了。
这个时候大宗商品的实物资产会在自身有非常强的供应约束下,站在了整个货币的反面。黄金的历史级别机会就在这里。
当然,这些问题很远,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只是今天借机会提供一下我们的思考。
凡注明聪明投资者的作品,版权均属聪明投资者。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记录和传递信息,不代表聪明投资者赞同或反对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