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和科技巨头,谁是老大?——金融自由化的硅谷样本(华尔街金融三巨头)
这两天有个新闻上了头条,就是马云和蚂蚁集团被国家四个金融监管部门约谈了,然后各种自媒体的解读都出来了,有说是马云前几天的演讲,说传统银行就是当铺思维,得罪了金融集团,有说是蚂蚁集团强调金融创新,受到改革保守派的打压,等等。
五花八门的解读很多,咱们老马商书房的用户微信群里,也有好多人都让我讲讲这事,我觉得没啥可讲的,这些自媒体基本就属于硬蹭热点,四部门只发了一条通知,说约谈马云和蚂蚁集团,其他的就没有透露任何内容了,所有的借题发挥、猜来猜去没啥意思,除非是内部人,否则都是雾里看花,我们把精力放在这些口水上没啥意义。
我们这种风格比较冷静的节目,还是适合从一个事件出发,去延伸探讨更底层的逻辑。这事背后的争论,其实涉及到一个很古老的话题,那就是,金融自由化这事到底是好是坏?
马云说,要容忍金融创新,创新不可能一点不出风险的,但总体来说是造福社会更多的,所以别老是用监控风险的逻辑对待金融创新,这被很多人解读为是主张金融自由化。
我们且不去管这种解读是不是马云的本意,就说自由派的经济学家、企业家,确实是坚定的支持中国走金融自由化的道路的,他们希望未来中国金融可以自由创新,创造各种工具、各种衍生品,资本可以自由进入所有领域,不要由国家说了算,因为资本是市场上配置资源最有效的工具,哪里有超额利润,资本就去哪里,这是科学的,因为有超额利润,就证明还没有太多资本过去,资本追逐超额利润就加剧了资本往这些竞争还不够充分的地方流动,这是提高了市场效率,不要老骂资本贪婪,应该拥抱金融自由化。
这种观点也确实是有依据的,因为有美国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在,美国是世界上金融最自由的地方,资本主义化最彻底的国家,而这个国家,我们都知道,诞生了硅谷这样的地方,好多科技巨头,在资本的加持之下迅速成长壮大,这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进而造福全世界的最明显的例子,所以说,自由主义学者认为,金融自由化是美好的。
当然,也有完全针锋相对的一派,他们会强调金融自由化的坏处,比如形成金融寡头,可以左右国会,左右美国政治选举、海外政策,成了这个国家幕后真正的主人,而美国社会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同时,金融自由化之后释放了人的贪婪,不受限制的炒作各种资产,这让社会在周期性的泡沫、衰退里无法自拔,等等等等。
这些讨论都太常见了,大家都听出茧子了,不过,这种讨论都是立足于宏观视角,实际上这种讨论你听一万次,也不见得能对金融自由化的利弊理解多深刻。所以我打算用几期节目,用一个近景特写,我们就盯着华尔街和硅谷之间的互动,看看金融和科技公司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共生共荣、相爱相杀的复杂关系。
对于硅谷的科技公司来说,公司做的成不成功,根本上来说要看自己是不是判断对了技术发展的潮流,是不是运营水平很高,管理水平很高,企业文化很先进,主要是这些内功,但是外在的方面,融资是不是成功,也是影响到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很多时候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实际上,不管是投资创业公司的风投公司,还是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和早期员工,他们想得到创业的回报,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是被收购,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阿里巴巴收购了饿了吗,谷歌收购Youtube,收购的好处是来钱快,操作简单,但是收益相对低一些,肯定赶不上上市,一般选这条路的公司都是有很好的产品、有很多用户,但又很难盈利。
第二条路是上市,多数盈利良好的公司基本上都走了这条路,上市不仅可以让投资人获得回报,还可以为企业的发展筹措到资金。一旦进入到这个上市游戏,那就进了华尔街的势力范围了。
科技公司不能自己到证券交易所去兜售自己的股票,必须找到合适的承销商去干这事,比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都是华尔街最大的证券承销商,承销商手里有大把的有钱客户,可以把股票推销给客户们。
通过承销,承销商可以得到两笔收入,第一笔是佣金,通常是融资额的7%;第二笔是股票期权,未来上市公司股票涨了,承销商有权用当初上市的价格,购买上市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所以可以看出来,这个期权只有公司股票价格上涨的时候才能赚到钱。
这个过程里面,华尔街金融机构对科技公司上市后日子过得好不好,几乎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我们拿百度在美国上市举例子。
在上市前,百度需要找一家承销商,一般来说,科技公司会跟多家承销商接触,最后找到一家自己中意的,那选谁不选谁,其实主要是考虑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上市的时候,百度的总市值是多少。
公司在上市前,到底值多少钱,这是个薛定谔问题,没人知道。百度当然是希望市值越高越好,但承销商则希望作价适中,如果作价太高,承销商就担心可能百度的股票没法被全部认购,而且刚上市股价弄的太高,后面没有上涨空间了,他们手里的百度股票期权咋变现?
当然,作价太低也不行,我们说了佣金是按融资金额的7%收的,把百度的市值作价很低,那融资金额也就很低,承销商就拿不到多少佣金,佣金是承销商旱涝保收的钱,比期权稳,后期股价涨不上去,期权就会没收益,但佣金是现钱,100%能拿到,所以承销商是不会给百度作价很低的。
最终,综合权衡各家承销商给出的条件,百度选择了由高盛和苏黎世信贷作为领投承销商,很好地平衡了公司估价和承销商影响力,并且保证了百度股价的平稳。
高盛和苏黎世信贷的最大好处是,这两家投资银行不仅没有散户,连小的机构都没有,这样,就不可能有任何散户和小的机构可以按上市价拿到百度的股票,所以中小投资者要想购买百度的股票,只能从高盛和苏黎世信贷的大客户手上买。
一般来说,大客户比散户更倾向于长期投资而不是短线炒股套利,所以百度上市后,大客户不会立刻就抛售套现,于是市场上几乎不可能有百度的股票流通,那在相当长时间里,百度的股价肯定就是涨的。
另外,高盛他们的承销策略更高明,还体现在解禁期之后。
按照美国证监会规定,创始人和员工持有的公司内部股票,必须在180天后才能到市场上交易,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解禁期。一般解禁期到了,股价都会暴跌,刚上市的前几个月,股票被炒的很高,解禁之后公司创始人和员工肯定卖出股票高位套现,这比如引起股价暴跌。
而高盛和苏黎世信贷就帮百度避免了这个问题,我们前面说了,他们手里都是大客户,所以前180天里没有股票流出来,散户唯一买股票的机会就是180天之后,创始人和员工开始抛售的时候,因为长期没有股票,突然有股票卖出,散户拼命抢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卖出,这样就让股价避免了暴跌,厉害啊。
和百度相反,中石油在香港的上市就是个败笔了,中石油当时找了瑞士联合银行和中信承销,这是一个二流加一个不入流的承销商组合,两家承销商给中石油作价作出了一个天价,以这么高市值上市,倒是成了全球媒体的焦点,而长期持有中石油的巴菲特一看这价格,太虚高了,老爷子直接套现走人了。
这两家承销商的客户里有很多中小投资者,他们幸运地分到一些中石油的股票后,在上市的当天就抛售给了更小的散户,然后中石油在上市的当天创下全球市值最高的纪录,但是不到半年就跌破了发行价,等到中石油自己手上的内部股票解禁时,已经卖不出多少钱了。
这是上市公司考虑的第一件事,市值。上市公司要考虑的第二件事就是公司要融资多少。
一般来讲,只要能卖出去,承销商倾向于多融资,这样它可以多拿佣金,但对上市公司来讲,他们不一定愿意融资很多,融资太多会过度稀释股权,甚至可能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当然,融资太少也不行,我们看很多行业第一和第二之争,能做到行业第一、第二,在产品、技术、团队上差距是很小的,最后决胜负的,就是看有没有足够多的钱砸死对方。
所以,在承销商的帮助下,百度最后做了个折中,它在上市时将增发400万股,融资1.1亿美元,每股定价27美元。
这是第二个问题,上市公司要考虑的第三个问题是成本,也就是给承销商的佣金和期权。
我们说了,华尔街一般承销商的佣金是融资额的7%,但是如果遇上像Google和Facebook这样强势的客户,佣金比例有可能只有1%,还是那句老话,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至于期权的收益,我们前面说了,如果上市公司的股票不上涨,这些期权就是废纸,所以为了保证期权能兑现,承销商会尽可能地把上市价钱定得低一些,这是华尔街不成文的行规。
最后,百度上市高盛等承销商瓜分了大约700万美元的佣金,同时获得了40万股百度的期权,以百度当天的收盘价90美元左右计算,这笔期权价值2500万美元,这次上市可以说是双方皆大欢喜。
一家科技公司要想上市,就要要找一个上面三个方面,都能给自己最有利条件的承销商,而承销商左右着科技公司的上市进程是否顺利,那些乖乖和承销商合作的科技公司,更容易赚的盆满钵满,而那些不合作的企业会有怎么样的命运呢?这部分我们下周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