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净利率的宁德时代扛起了新能源的岁月静好却有人骂他赚太多企业车企盈利
原标题:12%净利率的宁德时代扛起了新能源的岁月静好,却有人骂他赚太多
「核心提示」
宁德时代的研发和盈利,一直是个魔幻话题。宁王,到底该如何解读?
作者 | 李鑫
编辑 |悟能
近日宁德时代公布了三季报,向好的业绩却引来不少人挖苦,“宁德时代自称在盈利边缘挣扎,却是车企苦哈哈,宁德时代笑哈哈”。
可用数据说话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产业里世界第一的企业,12%的净利率实在赚得很克制;这样一个全球大幅领先的高科技制造企业,12%的净利率实在赚得很克制;这样一个2022年准世界500强的企业,12%的净利率实在赚得很克制;这样一个在产业链上最关键零部件的强势企业,12%的净利率实在赚得很克制。
而这背后的逻辑,更值得深思。
1、不赚钱该打,赚钱更有罪?
第三季度,宁德时代归母净利润达88亿-9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9.33% - 199.94%,超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总和(81.68亿元),创历史新高。这是一份超预期的财报——消息发布后,宁德时代连续两天涨幅超5%,两根明晃晃的大阳线,引人遐想。各券商也纷纷上调了宁王全年的盈利预测。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骂声也随之而来,有些声音认为,宁德时代一边装惨哭穷,一边挣了大钱,企业不讲诚信。
首先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企业的最大社会责任就是在对社会公众负责的前提下利润最大化,为股东赚钱。当前,汇率风险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能源价格上升,可以说企业的经营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盈利,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赚钱岂能有罪?
而在这些声音的背后,其实人们是在为车企打抱不平,“车企都没赚钱,宁德时代作为零部件凭什么赚钱,车企作为终端链主,沦为了宁德时代的打工人”,更深层次的不满其实是认为宁德时代攫取了产业链的利润,让车企无钱可挣。
其实,一张表格就能够说明问题,到底是谁把产业链的钱赚走了,宁德时代仅仅11.97%的净利率就让车企跳脚,那这些躺着就挣大把钞票的矿产企业,应该说,明明可以抢,你却还要给些碳酸锂。
反过来说宁德时代,身处当前最炙手可热的产业赛道,作为动力电池的全球五连冠,全球市场占有率接近40%,按照净利润估算,今年前三个季度的营收就足以进入到世界500强。
不仅如此,宁德时代所处的赛道还是未来确定性极强的高增长赛道,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在预测期内,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计将以29.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预计2026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将达到30.1%。
拥有现在和拥有将来的宁德时代,和同样体量的公司相比,宁德时代对利润的追求不仅不贪婪,反而显得十分克制。对标科技制造龙头企业的净利润来看,苹果、特斯拉、台积电、三星电子2022年上半年的净利率分别为26%、15.63%、42.89%和14.25%。更进一步说,如此大的营收,净利率刚到两位数,宁德时代不是赚取了太多行业利润,恰恰相反,是太少了。
2、要赚钱还是要研发?
上文写清楚了宁德时代追求利润的克制,或许又有人要说,宁德时代利润低正好说明了宁德时代没有核心竞争力,而驳斥这种观点其实只需要反问一句,在车企都说一电池难求的时候,宁德时代是不是本可以大幅度涨价,就像现在的矿产资源一样,躺着就能赚个盆满钵满?
事实上,宁德时代能有现在的市场地位,恰恰反映了宁德时代两个考量。一个是企业与产业链均衡发展的考量,一个是外部逐利与提升竞争力之间平衡的考虑。
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盈利足以说明宁德时代有能力向下进行价格传导,而第一季度宁德时代并没有涨价,选择自己消耗了上游的暴涨,相当于在车企之前建立起了一道保护屏障。每年第一季度都是车市淡季,如果宁德时代一季度涨价,车企将面临更困难的境地。
从另一面讲,宁德时代正在试图在用自己的利润率来对整体产业链进行纠偏,来保证产业的高速发展,虽然初衷肯定是以企业自身利益出发,以求产业高速发展,自身才能谋求更大蛋糕,但是产业链上的每家企业实际都获了利。
在车企为宁德时代打工言论出来的第二天,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说了句公道话,电池厂以及上游负担着中国的能源转型和升级,中国的汽车产业应该感谢锂电产业所有的上游参与者。
企业盈利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做成本,一个是做价格,前者更多依赖规模,依赖产业的大盘子,这是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路径。后者则依赖于产品竞争力,也就是创新优势,这是典型的美国模式。宁德时代是中国为数不多前沿科技创新+制造规模优势两条腿走路的企业,而为了保持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宁德时代需要在赚钱和投资研发创新上找到平衡点。
长期以来,宁德时代每年拿出营收6%左右的资金做研发,单看数据或许没有感知,放在主机厂里比一比,比绝大部分的主机厂都要多,仅次于上汽集团。
再看研发费用率,宁德时代并不输于一些核心科技巨头。
有关企业研发、投资的意义,系统论中,有一个“成长与投资不足”模型。他说的是,如果企业一开始飞速成长形成正反馈,但如果后续投入不足,那么将触发了一条调节回路,压制企业发展。
比如某些创始人总爱说,要“还以前欠下的债”,这个“债”,就是今天看来的投资不足,对研发、对产品、对客户服务的投资不足。如何破解?坚持投资自己,并在企业盈利和创新投入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否则,企业一定会出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要不然是研发投入太多,技术领先成果转化慢,企业无法从营收中可持续地进行研发投入,要不然就是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力逐渐下降,导致市占率萎缩。
宁德时代要在研发上年投入上百亿,要在全球十三个基地上投入建设,要养数万名工人和员工,要应对上游的材料的暴涨,还要保证合理的利润。宁德时代说自己在盈利边缘挣扎不是假话,而是大实话。
如果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在产业链上吃不到肉,那怕是产业链将来连汤都喝不到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