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国际经济笔记】(4)2006-2011(中):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由:sddy008 发布于:2023-03-14 分类:股票知识 阅读:98 评论:0

一、2006的整体情况

从全球的角度看,2006年的经济有如下特点。

(一)全球进入加息周期

在上一轮的全球经济高涨中,由于两个原因,通胀日益严重:其一、全球化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发展、某些国家加速城镇化等原因,导致对大众商品的需求快速增加,进而拉升大宗商品的物价。“全球化也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增 长,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增长因此而加快,结果导致这类产品价格上涨很快,其对总体通胀水平的影响已经超过了进口制成品价格下降的影响。”其二、为刺激经济而实行的全球大放水。“全球流动性持续过剩是影响价格上升的另一重要因素。 近几年各国央行为刺激经济增长而采取的低利率政策使经济中大量的剩余货币供应超出了实体经济增长的需要。”

在这两个因素作用下,大宗商品价格从2001年底触底反弹,并一路持续上扬。从2004年第一季度起,美国CPI同比增速持续超过2%(这是美联储的通胀控制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开始了加息周期。

2004年初,美联储开始加息。2005年以来,全球主要国家利率均呈现全面上升态势。 “发达国家当中,英、 美、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是最早进入此轮升息周期的国家。例如,2006年以来……欧元区通胀率却长期高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的上限。欧洲央行于10月5日第5次加息25个基点至基准利率3.25%, 这也是欧元基准利率2006年以来第4次提高……亚洲发展中国家 (地区) 普遍面临通胀压力,随着主要工业化国家利率上升,韩国、 泰国、 马来西亚、 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印度等2006年以来都继续调高利率……捷克、 匈牙利、 波兰等东欧国家近期也纷纷升息。除此之外,南非、 土耳其、 智利等国也都相继提高了基准利率水平。“

(二)加息刺破房地产泡沫

成熟市场国家房地产对利率相对敏感,全球加息后,“美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等全球许多国家,房地产市场几乎都开始出现降温。”

房地产降温将导致巨大冲击,因为“房地产是支撑这些国家经济繁荣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例如美国的房地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占美国家庭整体净资产的1/3以上,已成为美国金融、零售和建筑等诸多行业最重要的晴雨表。”

连续加息之下,美国房贷利率持续上升,需求下降,预期逆转。至迟不超过2006年3月初,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疲软。下图是两个口径统计的房地产价格指数,红框部分是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

房价走低,贷款利率变高,这使得一部分资质较差的人群违约率大增,进而使得以此为基础资产的一系列金融产品出现暴雷,最终爆发次贷危机,并迅速蔓延至整个金融领域。

由于“房地产价格上升使得财富效应增加,是许多国家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房价下跌也将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增长。”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消费下滑,又会通过进口减少等方式传递至全球,最终引发全球性生产过剩的危机。

二、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次贷的成因以及各种金融产品的结构,我不详细讲,网上有很多材料,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询。本部分,我会首先回顾危机逐步扩大的过程,然后大致梳理危机产生的影响。

(一)基本过程及其影响

2006年底次贷危机爆发。2007年第二季度时,社科院对危机的判断比较乐观,认为“虽然房地产业危机深化,但目前房价跌幅不大,表明供求未完全失衡,还不至于发生崩溃。”与社科院预测完全相反,危机迅速扩大,从2007-2008年,次贷危机先后引发“两房”危机、雷曼兄弟破产(导致金融震动)、股票市场暴跌。金融海啸扑面而来。但此时,危机还未波及到实体领域。2008年底,社科院报告指出,“(危机)总体而言迄今为止还停留在金融领域,因而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局限于投资领域。”

大致从2007年10月开始,美国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双双下跌,出现明显的逆财富效应,私人消费大幅下降,国内失业率上升。

美国金融市场的崩溃,从两个方面影响全球经济。(1)从金融领域看。全球金融市场高度联动,很多国外银行或投行持有美国金融资产,一旦美国金融市场崩溃,危机就会传导至这些国家。具体而言,日本金融体系相对稳健,卷入次贷危机不深;欧元区很多金融机构持有次贷资产,卷入次贷较深,受到很大冲击。部分和美欧金融市场联系紧密的发展中国家,也受到较大冲击。(2)从实体领域看。美国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呆坏账,使得金融机构紧缩银根,减少信贷,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性现金流;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崩溃带来的逆财富效应,使得消费下滑,对内导致本国企业盈利下降,对外直接导致贸易对手国出口下滑(首当其冲的就是日本和中国),进而造成生产相对过剩(典型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009年,危机进一步扩大。一方面是金融领域的危机进一步扩大,从底层资产传导至各种各样的衍生品,并最终传导至CDS(这一块大家自行查询资料,我不细讲),金融海啸全面爆发。另一方面是全球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以我国为例,2008年我国贸易顺差2981亿美元,2009年暴跌至1956亿美元,随后继续下跌,至2011年到谷底的1549亿美元,比巅峰时期跌去将近一半。这势必导致面向出口的企业出现大量过剩产能。为了消耗过剩产能,这些国家就会加大刺激(凯恩斯主义),以基建投资等方式消耗过剩产能,延缓危机爆发。但这种凯恩斯主义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负债高企,并在基建周期完结后出现更大规模的过剩产能。

在危机的打击下,全球主要国家出现大规模失业。“美国10月份的失业率水平创出26年来的新高,上升至10.2%,欧元区7月份失业率达到9.5%,创下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更令人担忧的还不是目前的失业记录,而是这些记录将不断被刷新的未来前景。”

经济下滑、失业增加,资本主义国家的街机矛盾进一步尖锐化。首先是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这首先体现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高失业率通过国内政治制度的传导将促使一些国家决策者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其次,资本家在危机时期会想尽办法转嫁风险,裁员、降薪、使用派遣工、使用临时工,等等,这一切使得无产街机的收入下降、工作更加不稳定,在职的朝不保夕,失业的流离失所,高速发展时期掩盖的所有矛盾都凸显出来。

(二)金融危机导致的其他影响

1、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各国争相通过出口消耗过剩产能,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各国与我国贸易为例,“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57起反倾销、9起反补贴,总金额约有102亿美元。从涉案金额看,美国占到57%。”

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全球贸易量加速下滑(在经济衰退的基础上加速),“2009年世界实际贸易增长率出现了二战后最大幅度的负增长 (-12.2%)。”

2、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弯道超车

危机初期,某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这使得该部分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这部分我们将在下篇介绍)。

3、对我国的影响

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非常深刻且持久,危机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投资”模式,转变为“负债-投资”模式,并相当程度塑造了我国当前的经济特点。

不仅如此,危机以来,我国资本出海的速度明显加速。“以资源寻求型为主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2009 年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并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在这一年中,尽管中国铝业公司在年初以195亿美元的报价收购力拓部分股权的方案未能实现,但以中石油、中石化、五矿集团为主的中国能源企业在国际市场频频出手并完成一些收购活动。”

由于我国资本在2012年再次出现大规模过剩,巨额过剩资本需要寻求投资空间,因此资本出海的趋势在2012年后明显加强,大致在2013-2014年左右,我国成了资本净输出国。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