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997年金融危机,中央政府不仅挽救了香港,还“救”了整个亚洲
原标题:1997年金融危机,中央政府不仅挽救了香港,还救了整个亚洲
1997年,当人们还沉浸于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泰国开始向亚洲蔓延开来。
当西方以东亚经济崩溃论主导国际舆论时,中国以强大的定力和魄力挽救了香港的经济,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亚洲经济的定海神针。
从繁华到衰退:亚洲为何爆发金融危机?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东亚国家(地区)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会,采用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出口导向),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国家(地区)平均年经济增长率高达7%—9%,最低的也有5%以上。
当时的国际社会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亚洲奇迹。经济的飞速发展成就了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亚洲四小虎(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的美名。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东亚国家(地区)普遍将本国(地区)货币与美元相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以规避汇率风险。
进入90年代后,由于这些国家(地区)的对外贸易中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随着本国(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其他国家的崛起,这些国家(地区)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然而这些国家(地区)并未及时对自己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作出有效调整,导致其对外出口增长缓慢,经常性项目赤字居高不下。
因此,出于本国(地区)平衡国际收支的需要,加上华盛顿共识的普及后,受到的来自主导国际货币货币基金组织的美国的施压,这些国家(地区)普遍开放了资本账户。
资本账户的大幅度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其中大量为短期投机资本。
这些短期投机资本不仅使这些国家(地区)的货币在某种程度上被高估,资本市场产生了一定的资产泡沫,也使得这些国家(地区)的短期外债比例变得非常高。
然而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开始了1994年2月至1995年2月的新一轮的加息周期,美元开始回流。
美元的回流不仅冲击了各国的固定汇率制度,而且也导致短期投机资本大量外流。
为了稳定汇率,各国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然而他们的外汇储备并不足以支付短期外债。
西方金融炒家闻风而动,通过大量买入这些国家(地区)的货币又大肆抛售,迫使其货币贬值,从中渔利。
这场金融危机首先从泰国开始。
1997年2月,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大肆抛售泰铢,引起泰铢对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制造泰铢贬值的氛围。这种氛围使泰国民众间普遍弥漫着恐慌情绪,大家都跑去银行将泰铢兑换成美元,导致泰国的金融秩序变得一片混乱。
5月中旬,一些国际金融投机商联手对泰铢进行了第二次冲击,俗称五月攻击,加速了泰国金融秩序的崩溃。
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泰铢当天暴跌20%,导致泰国的外汇、金融等市场的秩序一片混乱。
泰铢汇率最低时,贬值幅度达到30%以上。
其他东南亚国家受泰铢波动的影响,相继陷入金融危机中。金融危机进而在整个亚洲蔓延开来,甚至全球发散,引起俄罗斯、巴西的债务危机。
7月11日,菲律宾央行疲于维持汇率,允许菲律宾比索自由波动,比索在几小时内即贬值6%,利率一夜之间升至25%。
8月26日和28日,韩国和马来西亚韩元和林吉特接连跌破历史记录。
8月14日,印尼央行宣布取消卢比汇率的波动幅度限制,卢比汇率狂跌。
10月,台湾主动将货币贬值。
在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了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到了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
这次金融危机导致亚洲国家资产缩水,亚洲货币普遍贬值,股市如开闸洪水般狂跌。各国(地区)几十年的发展成果被国际金融炒家掠夺,造成亚洲经济衰退严重。
香港金融保卫战
香港金融保卫战是应对1997年金融危机中最典型的一战,这一战有力地保卫了香港经济的安全与稳定。
国际金融炒家狙击港币时不同于狙击泰铢等其他货币,他们不再采用单一的直接大量购买港币,然后大肆抛售,再低价买进的方式。
1997年5月,国际金融炒家利用期货和现货两种工具在香港的外汇市场、股票市场以及期货市场同时发力,对港元发起狙击。
这些国际金融炒家以较低的利息借入大量的港币,在期货市场大肆购买,沽空期指;同时大肆散布港币贬值的谣言,疯狂抛售港元,迫使香港特区政府提高利率,导致恒生指数暴跌;当恒生指数暴跌时,空头合约平仓获利了结。
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为帮助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应对不测,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密切配合,做了必要准备。
中央政府通过了支持香港联系汇率制不变、随时向香港专送外汇防挤兑、对股市采取积极的不干预政策、对内资、港资、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对香港稳定产生了积极效果。
1997年10月下旬,中国台湾地区放弃对保卫新台币汇率,新台币在一天内贬值3.46%,香港股市和港币因此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1998年5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一群金融大鳄再次将目标瞄准香港,对香港发起新一轮狙击。
面对炒家连续抛售巨额港币,香港特区金管局运用政府财政储备如数吸纳,稳住汇市,将恒指维持在7000点大关以上。同时,香港特区政府组织内地资金入市,大量买入炒家抛出的合约,推高期指。
8月28日为期货结算期限,国际金融炒家们手里有大批期货单到期必须出手。如果当天股市、汇市能稳定在高位,那么他们的阴谋将不会得逞。
8月27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注入约200亿港元以稳住恒指。
8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动用了几乎所有可以动用的外汇储备,全盘吃下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卖盘,全天成交额达到790亿元港币,创下当时的记录,而前一天全天成交额仅为82亿港元。
香港特区政府全力顶住了来自于国际金融炒家的空前的抛售压力,收盘时恒生指数为7829点,此次保卫战中,以香港特区政府获胜为结束,而国际金融炒家们则损失惨重。
中央政府出手香港是香港赢得此次金融保卫战的关键因素,为香港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这一举动不仅是为了帮助刚回归不久的香港渡过难关,而且也有着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量。
亚洲经济的定海神针
1997年下半年开始,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明显下滑。在当时的形势下,整个东亚经济明显出现了严重问题。
虽然当时我国还未放开金融市场,避免了国际金融炒家的攻击,但是当时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已经较高,东亚经济的恶化首先对我国的外贸和外资领域造成严重影响。
在各国(地区)不得已让货币贬值以应对危机时,中国再三权衡,决定做一定牺牲,不采取货币贬值的措施,以利于亚洲金融危机缓解。
1997年11月,东盟和中国在吉隆坡召开年度对话会议,我方并在会上针对当时的金融危机发出了中国声音,提出了中国方案。
针对当时西方提出的亚洲价值观落后论东亚经济崩溃论等言论,中国提出不能否认亚洲价值观的优点和东亚各国(地区)开放发展路线的正确性,因为在过去几十年中,东亚各国(地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这一观点提振了东亚各国(地区)应对金融危机,尽快恢复经济的信心。
中国还提出不以邻为壑,尽管外贸出现下滑,但不采取竞争性汇率贬值措施。主要就是虽然中国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但是坚决不以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将自身的损失转移到经济联系紧密的其他东亚国家(地区),避免产生恶性贬值竞争,使东亚经济更加恶化。
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不仅扼住了东亚国家(地区)货币贬值的趋势和程度,阻止了东亚经济的无底线衰退,也提升了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投资者对亚洲市场的信心。
中国明确表态将与东亚各国(地区)共同渡过难关,并将拿出一部分外汇支援有关国家稳定外汇市场。
这次会议大大增强了东亚各国(地区)克服危机的决心和力量。
1997年9月,东亚金融危机刚刚发生不久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香港召开。当时,中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泰国提供的一揽子救济计划捐献了10亿美元。
中国积极帮助在危机中受重创的周边国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双边渠道,向泰国等国提供了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还向印尼等国提供了进出口信贷和紧急无偿药品援助。
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做法也被认为是中国防止了另一轮贬值的负责任的行为。这一行为为亚洲地区的经济稳定和恢复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切实做到人民币不贬值,中国采取了扩大内需和出口,刺激经济增长,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加强外汇外债管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协调好本、外币存款利率的关系等有效措施。
通过各种安排和各方努力,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下来,100美元能够兑换828元左右的人民币。
人民币不贬值不仅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而且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各国(地区)看清了西方资本主义大国自私自大的面孔,而中国的无私帮助获得了这些国家的感谢,为中国加强和加深与东亚各国的联系和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