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目标怎么定:5%?6%?_就业_经济观察报_约束

由:sddy008 发布于:2023-01-03 分类:入门基础 阅读:1103 评论:0

原标题:GDP增速目标怎么定:5%?6%?

GDP增速目标怎么定:5%?6%?_就业_经济观察报_约束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笛 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2023年GDP增长目标并未量化——量化目标一般会出现在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只给出了两个定性表述:“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但综合研究者、券商报告给出的预测,这一合理区间大致落在5%-6%区间。

5%还是6%?综合考量2020至今GDP平均增长和“十四五”规划、2023目标衔接因素,稳就业因素以及低基数因素,一个更合理的目标似乎应该是5.5%—6%。

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短期约束:稳就业。“稳就业”是三稳之首,在2023年政策目标中占据重要地位。要“稳就业”,GDP需要保持合理的增长。

合理增长是多少?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曾表示,如果增长稳定在6%左右,就业压力就会小很多。按照1%GDP增长带动200万-220万就业人口计算,要保证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维持在1145万左右,GDP增速也需要达到5.2%-5.7%之间,考虑到2023年,大量此前返回农村的人口将会重新回归就业市场,要保持失业率维持在稳定区间,可能需要的增速要更高一点。

在2020年、2022年出现了一些GDP增长和失业率背离的情形,这种背离并不意味着中国只要2%-3%的GDP增长就可以基本实现5.5%的失业率。其中有几个因素需要考量,第一个是疫情期间,出于疫情防控和稳增长的需要,创造了就业机会,如浙商证券首席李超研报中所说“这些举措虽不能保证经济产出效率的最大化,却能在短期内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在疫情防控优化后,这些短期就业机会需要转变成更为常态的就业机会;第二个是疫情影响下,有一些群体实际上短暂退出了就业市场,比如返乡民工,这意味着2023年需要就业的群体可能并不仅仅是失业调查中的群体,规模要更大。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2023年要实质性地保证就业、持续性地提高居民收入,需要保持较高的GDP增长。

第二个中长期约束:达目标。

中国经济增速面临两个中长期目标的约束:至203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及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根据不同研究机构的测算,两个约束中,后者需要的增速更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曾经表示,中国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者人均收入翻一番是有条件的,这要求未来15年年均增长4.73%,刘世锦则预测这段时期经济平均实际增速不低于4.7%,我国人均收入到2035年才能翻一番,且在这一增速下还需要汇率的合理升值,才能达到目标。

4.7%左右的增速是针对2020年至2035年的平均增速,考虑到其他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潜在经济增速会逐渐降低,这意味着要实现这一目标,15年的前期要增长得更快一点,才能保证平均4.7%左右的增速。

实际上,2022年初制定5.5%的增速目标即考虑了这种政策衔接。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国际研究司司长宋立曾经表示,这一增速目标是“考虑到最近两年的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2020年-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为 5.1%,2021年增速为8.4%(最终核实),而2022年GDP实际增速可能不及年初目标,从这种衔接角度考量,2023年增速目标至少应该在5.5%。

第三个:提信心、聚发展

尽管GDP增速有其片面之处,并不能完全衡量经济的增长,但在目前这个节点,GDP增速依然是某种程度的发展公约数,要在2023年“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在年初制定一个更为明确、积极的GDP增速仍然有其价值,可以让市场主体更多感受到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决心,由此带来对宏观政策更加积极的预期。

综上,2023年年初可能会制定一个更为积极的增长目标,预期在5.5%至6%之间。这当然会很难,尽管2021年低基数为增长提供了空间,但“三重压力”、全球经济颓势的背景、疫情影响等等,2023年增长仍需克服种种挑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