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里的“主角儿”》:那些“追”数据的人中国列车铁路

由:sddy008 发布于:2022-10-25 分类:入门基础 阅读:408 评论:0

原标题:《时代里的“主角儿”》:那些“追”数据的人

图源影片《时代里的“主角儿”》

《时代里的“主角儿”》:那些“追”数据的人中国列车铁路

摘要:

浩荡奔驰的高速列车之下有一条清晰的铁轨,坚固稳定,闪耀着明亮的光线,在黎明中向未来无限延伸。

列车上的乘客,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角,无数人于激荡旅程中淬炼、成长。他们的同行者,程序员们,恰如坚固铁轨的铺就者,不停歇地搭建新时代的基础设施。

交通、能源、医疗……数据如光,让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焕发新生;当美丽的风景不断在人们眼前掠过,数据默默支撑着时代列车继续奔向未来。又到10月24日程序员节,华为OceanStor存储与搜狐联合拍摄影片《时代里的“主角儿”》,致敬这些“追”数据的人。


文 | 蔡家欣 编辑 | 周航

和高铁一起奔跑

技术简陋的时代,铁路靠什么运转?按照黄师傅的说法,也许是一根笔、一张纸,以及经年累月的经验和惊人的记忆力。

1909年,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京张铁路通车,比世界第一条晚了84年,但也由此开启了发展的征程。黄师傅做司机的80年代,绿皮的火车用的还是内燃机,买一张春运火车票甚至得排队三天三夜。

那时人们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直到今天,黄师傅都记得,从石家庄到太原,要穿过56个隧道,哪里上坡,哪里下坡,哪个路口又要急拐弯,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后来,黄师傅当上调度员,同样靠记忆和“烂笔头”。每晚他都要手抄调度指令,熬夜在图表上勾出一趟趟列车的到站出站车次、时间点。

图源影片《时代里的“主角儿”》

展开全文

如今,这幅图景已经成了过去式。过去二十多年,经历六次提速,中国铁路时速从内燃机时代的100公里跃升到高铁时代的300公里。铁轨交界处,短短几秒,一辆辆高铁完美错身,各自准点到站。

这是数字时代才有的中国奇迹。是海量的数据和准确的运算,让铁路网络跨越人力计算的极限,让人们拥有如此便捷的交通。是在一个个程序员的努力下,行驶速度、车轴温度、路桥状况等数据远远“跑”在了火车前面,指引着车头前行。

2010年,中国高铁里程达7431公里,世界第一,如今更是突破4万公里,每天有4500列高速动车组往复穿梭,上高原、穿山脉、跨江河。

而像黄师傅这样的铁路工作者,再也不用担心错过信号机臂板。全国18个铁路局公司的调度室,他们点击鼠标和键盘,就能操纵几百里外车站的道岔扳动和信号开放,气象预警一经发出,他们的限速令几秒内直达几百公里外的列车。

为国找油背后

普通人看不到的角落,数据的力量也在冲破地层,直达几千米的地底和深海。

作为中国石油勘探业最早一代程序员,赖工走过沙漠、攀过黄土岩和高山地。将电缆、传感器等探入地球深处,数据从地底、海底涌来,接着,他就要与同事疏解、分隔信号,解读信息,从而拼凑出一张纵向的地层“藏宝图”。

能源被称为国家的血液。从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喷出第一注工业油气流,第一批石油人又艰难跋涉了二十余年,到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终于突破1亿吨,迈向世界油气大国阵列。

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对赖工来说,为国找油是责任,更是使命。

80年代,一台洗衣机大小的存储设备容量仅有512M,摞成30米长,总容量仅有2个G。而石油勘探单个项目的原始数据动辄几十、上百TB。彼时,数据还只能本地保存,甚至要靠火车、飞机来运输。

图源影片《时代里的“主角儿”》

没有人天生就掌握技术,一个个夜晚啃英文教材,一次次打气硬扛,石油勘测业的程序员们才在40年时间里,追赶上国外。在他们的努力下,数据的采集从二维走向五维,一张张地层“藏宝图”由黑白到彩色,再到高饱和度和高分辨率,帮助中国石油勘探行业实现了蜕变。

如今,国内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16年超6亿吨,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油气管网铺设完成。石油天然气跨越3000多公里河山,到达东部沿海地区,为一批批的“中国制造”注入了澎湃动力。

这是数据存储技术助力的国家实力提升。

今天,在全球五大洲,中国油气勘探技术已服务超过73个国家的270多家石油公司。在阿布拉比,中国油气企业建立起一个大数据中心,其设备和技术主要用的都是国产的华为存储产品。

为生命争分夺秒

即使那些传统理解里依赖经验的领域,如今也已经离不开数据。

江西靖安的李医生对此感同身受。她刚工作的80年代,全国每年医学毕业生大概只有10万,进医院工作,宝贵的时间却要消耗在档案室逐页找资料,消耗在等待影像结果。

那时,就算李医生24小时不眠不休,也很难及时给出一份精准的救治方案。至于计算机专业存储这样的IT基础设施,那更是非常遥远的神秘设备,只有少量专业人士才掌握,甚至屏幕上显示汉字都困难。

幸运的是,她也踏上了一路向前的时代数据列车。在这个为生命争分夺秒的行业,数据的力量深刻改变了一切,小到缩短挂号时间,大到给生命留出足够的时间通道。

如今,一场突发车祸,患者拍片15分钟便能运算出结果,只需1秒钟即可调阅,医生同步即可准备手术。

图源影片《时代里的“主角儿”》

198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67.9岁,40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已经攀升到78.2岁。2021年底,精准医疗协作和基于大数据的病理分析技术已在医疗行业进行了广泛的普及及应用。这一历史性的进步,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生动的注脚。

微末的细节,惊人的数据,都是中国医疗信息化变革的缩影。今天,中国的患者已经对纳米级机器人这样的高科技都不再陌生,而时代的列车仍在轰鸣向前,智慧医疗已经开始普及。

令李医生这样的中国医生骄傲的是,中国技术也正走出国门,服务全世界的患者。2021年,比利时Saint-LUC医院引入华为OceanStor全闪存存储,运算速度提升了五倍之多。

数据“照亮”更多行业

今天的时代,数据已然无远弗届。

它改变世界的方式超过普通人想象。它击穿地形阻碍,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定位地震灾害中的被困人员,也能超越肉体的边界,直触生命深处,让基因的排列和疾病的秘密无处遁形。

波澜壮阔的亮丽图景背后,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是千万劳动者一次次的探索和付出,是已然成为行业基础设施的数据系统不断迭代升级,赋能行业、推动进步。

当人们惊叹不可思议的高铁速度,当汩汩流淌的石油支撑起国家发展,当精准的数字医疗拯救了一条条生命,那些时代的同行人和推动诸多行业发展的程序员一样,值得被铭记。

数据的魔力已被一再验证,它深化人们对行业、对世界的认识,燃起新的发展动力,凝聚更多元的智慧和人心。

数据的力量还在嵌入时代列车上的每一个齿轮,与各行各业激荡出耀眼的火花。

被数据改变的人们,正在一起改变世界。在数据时代的列车上,人们相映成辉。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