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了!新西兰这些海鲜统统大涨价!华人老板无奈,要求顾客自带食材......_薯条_价格_笋壳
原标题:扎心了!新西兰这些海鲜统统大涨价!华人老板无奈,要求顾客自带食材......
▼
近期,新西兰境内通胀严重,食品价格飞涨,很多餐馆便采取了“涨价”的方式来维持生意。
但奥克兰东区有一家海鲜餐厅与众不同,该餐厅老板没有调整菜价,而是选择了一条“捷径”。
华人老板:“要求顾客自带食材”
奥克兰东区Lucky Grill海鲜餐厅老板Tak Yiu Sun说,疫情来临前,中餐馆的龙虾售价低至99纽币/公斤,现在每公斤的价格在260至320纽币之间。
泥蟹在大多数亚洲餐馆的价格也翻了一番,但大家仍可以在Pak'nSave买到低于20纽币的泥蟹。
现在中餐馆里,含有龙虾、螃蟹、paua的海鲜菜肴要几百纽币。
因此,Sun想出了一个“双赢”的办法——烹饪顾客带来的食材。
“我要求顾客自己带肉和配料,我们在餐厅为他们烹饪,并收取烹饪费用。”
“对我来说,这省去了餐馆保存海鲜的高额成本,我也不用为此调整菜价了。”
Sun说,顾客可以在亚洲超市以合理价格买到优质肉类和食材。
“大家也可以选择冷冻食材而不是新鲜食材,大约50至60纽币的价格就能买到一袋paua,不致于为此花上几百纽币。”
“无论顾客带来什么食材,我们都会与其商量菜肴的烹饪方法,我们会以最高标准烹饪这些食材,收费一般在10到40纽币之间,取决于菜肴的复杂程度。”
Sun说,疫情来临,食品价格飞涨,疫情结束后,所有的人都想要出去和亲朋聚会,高价菜肴不应成为他们的“绊脚石”。
餐厅要求顾客自带肉类和海鲜食材,因为这样可以让顾客以实惠的价格吃到小龙虾、螃蟹和鲍鱼等高档菜肴。
最便宜的“海鲜大餐”也涨价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反驳,这些海鲜盛宴本身就不便宜,也不是所有新西兰人都会去吃。
确实,海鲜大餐不会经常有人去吃,但是炸鱼薯条却是新西兰Kiwi者Chinese Kiwi最爱的“国民美食”。
炸鱼薯条的价格非常便宜,有时花上个位数的钱就能饱餐一顿,所以炸鱼薯条也逐渐演变成了新西兰人每周必备的一顿饭。
据了解,炸鱼薯条在新西兰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1839年第一批英国移民抵达新西兰,随之而来的还有“国民美食”。
炸鱼薯条早在19世纪就在英国流行了起来,英国人将土豆削成条状,配上处理好的鱼片下锅油炸,再配上喜爱的调料,这样一份热气腾腾的炸鱼薯条就做好了。
据了解,世界上第一家炸鱼薯条店成立于1860年,由一位英国人经营,名叫Malin's in Bow。
后来,“炸鱼薯条”就被英国移民带到了新西兰。
虽然炸鱼薯条是由英国移民带到这里来的,但新西兰的海域盛产海鱼,并且新西兰人追求做法简单、价格便宜的食物,所以新西兰大众对于炸鱼薯条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越了它的“发明者”,最终演变成了这里的一种“饮食文化”。
迄今为止新西兰的炸鱼薯条仍然是全国第一大外卖餐,并且超过汉堡、披萨等其他外卖食品。
简而言之,大家可以把新西兰的炸鱼薯条理解为“传统美食”,所以炸鱼薯条在新西兰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
但是,现在这种新西兰最便宜的“海鲜大餐”也涨价了。
炸鱼薯条会涨价,多半是因为“原材料”出了问题。
Bluff是新西兰南岛的一个小镇,也是全世界最靠近南极的小镇。这里人口稀少,环境优美,同时它是距离澳大利亚最近的新西兰海港。
Bluff也是笋壳鱼(blue cod)的“家乡”。
笋壳鱼肉质鲜美,非常受华人喜爱,如今价格飞涨也让很多鱼薯餐厅老板“头疼不已”。
笋壳鱼是新西兰水域特有的,生长在岩石周围,是这里非常普遍的种类。
正因如此,Diane Williamson在这个风景优美、海产品丰富的地方经营了一家炸鱼薯条店,名为Galley Takeaways。
Galley Takeaways也出现在了“海外大众点评”Tripadvisor上。
图中可以看到,此店的店面不大,只提供外卖。
可以看出,这里的食物分量比较大,色香味俱全,很受当地人喜爱。
最近,Galley Takeaways的老板Williamson遇到了一些头疼事。
“如果你想在星期五和星期六的晚上买一份‘标准的炸鱼薯条’,那你需要支付一些额外的费用。”她说。
现在,店里的笋壳鱼套餐也涨价了。
据了解,两年前Williamson接手这家店时,一份笋壳鱼价格为8.50纽币,目前的价格是11纽币,但她计划在今年9月份将价格提高到12.50纽币。
“虽然Bluff海岸盛产笋壳鱼,但是我的供应商给我的价格上涨了。”
她说,今年4月,笋壳鱼的售价上涨了3%,9月初又上涨了7%,目前每公斤笋壳鱼(处理过的)需支付38纽币,到9月6日价格将升至42.95纽币。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将炸鱼薯条的价格提升至12.50纽币,除了提升价格以外,别无他法,因为小店要‘活下去’。”
Williamson称渔民、海鲜公司、供应商都在忍受更高的价格,不得不转嫁给消费者。
“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它从顶部开始,并且必须向下传递……我们不得不这么做。”
Williamson说,她的供应商也提高了油、冷冻薯条等商品的价格。
她说,一年前,她花48纽币就可以买一瓶20公斤的菜籽油,但现在价格涨到了75纽币,并且过去一年里,一瓶20公斤起酥油的价格从44纽币涨到了78纽币。
“所有的东西在涨价,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碰到过这么高的通胀率了......”
“3年涨2倍,
keep customer happy太难了”
前文提到,制作炸鱼薯条,不仅需要鱼,还需要油。
遇到“油”价上涨的不止有Williamson一家炸鱼薯条店。
最近,奥克兰的一家华人炸鱼薯条店The Fishmonger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Jay Cao说,此店是家族产业,不能轻易放弃。
“食用油价格价在三年内上涨了两倍。”他说。
“2019 年,20升油的价格大约为32至33纽币,但现在20升油的价格要90纽币。”
Cao说:“一切都在上涨,不仅仅是牛肉、鸡肉、猪肉、鱼肉、油……对客户来说炸鱼薯条的价格只上涨了3%,但对我们来说,一切都上涨了大约30%。”
“我们需要将成本维持在合理水平,但要维持优质的食物质量,同时也不能把炸鱼薯条的价格抬的太高。”
“只有获得顾客的认可,他们才会不断光顾你的店,所以keep customer happy(让顾客满意)很重要。”
“我的店相对比较幸运,因为此店位于奥克兰海边相对富裕的地区,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炸鱼薯条仍是比较实惠的食品。” Cao说。
当地居民说,此店的炸鱼薯条仍然是他吃过最便宜的,两条Hoki、两瓶可乐、一份薯条,才19.5纽币。
“最便宜的饮品也喝不起了”
除此之外,被大家誉为,“美食伴侣”的咖啡,也涨价了。
吃的菜品上涨不可怕,大不了少吃一顿,哪怕改成一个星期吃一次。
咖啡被大家称为“成年人白天的酒”,上班族基本每天人手一杯。
外卖咖啡价格上涨可谓是跟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
新西兰统计局数据显示,外卖咖啡的价格在截至7月的一年中上涨了5.3%,这是自2009年以来最高的增长率。
(2008-2022外卖咖啡售价表)
Infometrics首席预测师Gareth Kiernan表示,牛奶价格迅速上涨,会对咖啡价格产生影响。
今年7月,两升牛奶零售价同比上涨5%,6月份涨幅超过10%。
Kiernan说,员工工资增长也会产生影响,餐饮服务行业的平均时薪同比增长了12%。
他说:“这种增长反映了行业内缺乏工人,此前边境被关闭,因此无法接触到背包客和打工度假的人。”
Stuff记者统计了一个,新西兰各地外卖咖啡售价表。
今年,7月份外卖咖啡的平均加权价格为4.35纽币。
基督城Moorhouse的Pak'n Save拥有最便宜的外卖咖啡,2纽币一杯。
最贵的外卖咖啡价格来自北帕默斯顿Streetwise咖啡车,一杯flat white售价6纽币。
Foodstuffs发言人表示,Pak'n Save所有商店均由当地业主经营,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调整价格以适应当地社区。
“提供咖啡的商店的价格各不相同,2纽币的售价并不常见,但在我们的一些商店中提供。”她说。
她说,基督城Moorhouse的Pak'n Save弥补了咖啡生产的成本和差价,并且此事在当地社区也引起了轰动。
消费者:啥都涨价......
“以后吃树皮啃皮带!”
新西网友听说“国民”海鲜、美食、饮品涨价之后,一下子炸了锅。
可以看到,目前已有上百位网友留了言。
评论内容褒贬不一。
其中最“经典的一条”就是这个:
“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只能喝树皮汤,吃泥土了。”
还有帖子吐槽Galley Takeaways的老板。
“今年4月,我们在这家外卖店买了两人份的Oysters Chips午餐,老板收取的费用非常贵,比其他Take Away店高出30纽币,而且两份食物的‘上菜’时间要间隔4-5分钟,最后拿到手里都凉了,真是一次糟糕的经历。”
对此,一位奥克兰的居民说:“我经常吃炸鱼薯条,虽然现在炸鱼薯条的价格上涨了,但是什么东西价格不上涨呢?与其他餐厅相比,炸鱼薯条还是最便宜的一顿饭。”
另一位居民则表示,想吃美食,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捕鱼,自己做。
“我们经常出去自己捕鲷鱼,这很棒……我更喜欢新鲜的。”他说。
还有网友留言说:“我现在吃不起外卖了,现在只能取消每周一次的外卖环节,因为我太穷了......”
也有人针对这种情况做了一通“理性分析”。
“新西兰非常孤立,人口分布很低。我们几乎没有全球供应链,我们的主要出口产品没未来,因为全球正在采取气候变化政策,人们迅速采取奶制品和肉类的替代品。当然,这都是政府的错,我们不应该纳税,因为政府会把钱拿走。”
对于新西兰“国民”海鲜、美食、饮品涨价,
老板说,这是无奈之举,
消费者说,这都吃不起了,
以后只能吃土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 End -
///
及时接收更多信息推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