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巨头业绩增长需要新故事_接种_免疫_规划

由:sddy008 发布于:2022-09-03 分类:行情资讯 阅读:935 评论:0

原标题:疫苗巨头业绩增长需要新故事

疫苗巨头业绩增长需要新故事

不再赚大钱的新冠疫苗,是一个推动中国疫苗产业迭代的契机

不再赚大钱的新冠疫苗,是一个推动中国疫苗产业迭代的契机

图/Unsplash

文 | 《财经》记者 赵天宇

编辑 | 王小

当日,尽管康希诺已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仍有盈利,股价却跌至历史最低点,截至收盘每股128.7元,市值207亿元,较一年前近800亿元的市值跌去大半。

康希诺在财报中坦言,上半年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率增长放缓,疫苗需求减少。这间研发驱动型公司,2021年为中国市场提供一款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今年上半年,新冠mRNA疫苗也进入临床II期试验阶段,产品布局还有预防埃博拉病毒病、脑膜炎、肺炎、百白破、结核病、带状疱疹等12个适应症的共17种创新疫苗。

然而,资本市场似乎不买账。

在港股,康希诺生物(6185.HK)股价历经起伏,目前与2019年12月中旬持平,可彼时还没有发生大规模新冠疫情,康希诺手握的疫苗品种比今日还少。

“无论你押宝的是mRNA、腺病毒,还是重组蛋白,在我看来价值观都应倾向于创新、科学与开放。”上述投资者说。

产业界的共识是,目前中国创新疫苗相对比较稀缺,呼唤更多的新品,但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投入。

新冠疫苗不赚钱了,但研发还在继续

8月28日晚间,康希诺发布2022年半年报,实现营业收入6.3亿元,同比降69.45%;归母净利润1223.8万元,同比降98.69%。

展开全文

康希诺的归母扣非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了5676.9万元,主要由于今年上半年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率增长放缓,疫苗需求减少,疫苗产品价格调整,以及存在减值迹象的新冠疫苗相关存货计提跌价所致。

康希诺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占据的国内市场份额不算低。从2021年开始接种,到2022年2月后,又作为序贯加强免疫接种得以使用,也就是接种过两针灭活疫苗的人群,还可以选择康希诺疫苗作为加强免疫针。

在新冠疫苗上,康希诺尝过甜头。2021年康希诺的净利润达到19.14亿元,而且新冠疫苗上市也令其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化团队,今年上半年销售人员进一步增加,持续推广疫苗。

康希诺也清晰地认识到,未来疫苗接种的推进难度将会加大,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率的增速将逐渐放缓。同时,随着更多新冠疫苗产品的上市,市场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未来供应价格可能会呈现下降趋势。

跨国药企阿斯利康甚至要彻底放弃新冠疫苗。其首席执行官苏博科(Pascal Soriot)近日表示,长远来看,公司可能不会继续新冠疫苗业务。2022年上半年,该公司新冠疫苗贡献营收16亿美元。

不过,康希诺还是在上海临港建起mRNA产业化基地,目前首期规划产能为1亿剂。

企业在新冠疫苗上持续投入,是要在技术上寻求更新换代。如康希诺在研的吸入用新冠疫苗,目前已完成临床I/II期试验,开展序贯免疫临床试验,并推进了紧急使用的申请。

而且,至今中国在使用的七款新冠疫苗中,无一款mRNA疫苗,这被视作一个契机,吸引多家企业连番投入,开发新技术。

8月23日石药集团(1093.HK)披露,其开发的新冠mRNA疫苗已完成一项序贯加强免疫的临床研究:在灭活疫苗或重组蛋白疫苗的基础上,成年人作为加强针接种,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达到预期;后续将推进国内及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力争尽快上市。

可以说, 新冠疫苗是一个契机,推动中国疫苗产业更新换代,升级到2.0版本。

政府的钱,更难赚

新冠疫苗不再能为企业赚大钱,但其引发的这场声势浩大的全民免费接种,对疫苗的普及和推广意义重大。

国联证券分析2022年上半年疫苗行业写道,未来随着新冠疫情后人们接种意识的提升,其认为,常规疫苗的增长有望恢复。

截至2022年8月29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过34亿剂次。这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接种,但不属于免疫规划范畴内的疫苗。

不少券商在分析中国疫苗市场时,会拿掉新冠疫苗的部分,理由是特殊事件,不能反映疫苗行业常态。

在中国,人们接种的疫苗分为两个大类:一免疫规划疫苗,即政府规定的必须接种的疫苗,也称为一类疫苗,由政府付费,比如乙肝疫苗、麻腮风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等;二非免疫规划疫苗,也就是二类疫苗,人们自愿接种、自己支付的疫苗,比如带状疱疹疫苗、HPV疫苗等。

截至2022年6月,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已达到15种,覆盖人群以0-6岁儿童为主。

一位参与研究《疫苗管理法》的专业人士分析, 免疫规划疫苗总体上可以说是“无利可图”。但无可否认,免疫规划带动了疫苗企业的发展。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由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等,组织集中招标或者统一谈判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统一采购。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全面实施扩大免疫规划,同时国家对疫苗产业准入的行政管制开始放松,民营企业纷纷涉足疫苗领域,外企也逐渐进入中国,疫苗市场经济时代开启序幕。

截至目前,中国的免疫规划疫苗生产商仍以国企为主,非免疫规划疫苗中,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占据更高份额。上述专业人士在2019年曾告诉《财经》记者,中国的疫苗本身确实总体质量有保障,但由于种种原因,它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中国很多疫苗是发达国家疫苗“祖父级”的产品。

国内的疫苗技术很久没有更新换代,“祖父级”产品和国际上最新的产品在工艺上、在标准上都有一些差别。

业内将这一现象部分归因于, 中国的免疫规划体系投入不足。据上述专业人士测算这个领域的资金投入规模应该在40亿元左右。

2022年,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在6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央财政安排投入免疫规划的资金每年已超过40亿元。

一位国家疾控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疫情前后相比,国家投入到免疫规划上的资金,总体上一样。

新冠疫苗属于特例,尽管不在免疫规划内,个人接种也免费,资金是由财政和医保共同承担。这比起10年前甲流疫苗一事,让生产企业多了一份安心。《财经》记者曾在2011年初做过一个调查,十家甲流疫苗生产企业被地方政府欠款总和超过7亿元。

这一欠款源自2009年3月起肆虐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6个月后,九家国内疫苗企业先后获得批准文号,并开始批量生产甲流疫苗。工信部也陆续向这些企业下达甲流疫苗生产计划。承担这款疫苗接种费用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

然而,一年多后,至2011年1月,华兰生物、科兴生物、天坛生物、天元生物、长生生物等五家企业,被山东、云南、江苏等省政府拖欠疫苗款约为6.56亿元。

在分析当前的业务模式时,一些疫苗企业无法忽视政府订单潜在的风险。

科兴控股(SVA.O)在美股的2021年年报中坦言,其向疾控系统出售疫苗,这使得公司面临与政府开展业务所带来的的各种风险:例如,政府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可能会受到预算周期、公共资金可用性及政策变化的影响;公司的政府客户减少资金、延迟付款或单方面要求更改合同条款,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现有收入的季节性变化,并使得公司难以分配资源或预测对产品的需求。

上述公司坦言,更重要的是,其对政府的采购决策几乎没有控制权,且签订合同采购产品的政府机构可能会减少或取消订单,或要求对合同进行价格调整或其他更改。

即便是购买产品的政府机构人员的一次变动,就可能会带来政策或预算安排的变更,从而导致采购承诺的变更、延迟或取消。

对企业而言,免疫规划内的疫苗,价格还是太低,“企业承担起免疫规划的任务,难言创新动力,至今使用的不乏多年前的生产工艺。”一位前药监系统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此次新冠疫苗接种,目前看运转还顺畅。2022年4月2日《财经》记者从国家医保局获悉,当时中国已接种32亿剂次新冠疫苗,新冠疫苗费用为1200余亿元。

疫苗升级换代很有必要

不少从业者承认,国际疫苗技术已经从2.0版向上够,国内还停留在1.0级。他们愿意努力追赶。

康希诺在半年报里提到,从简单的灭活或减毒苗到基因工程重组产品,更高水平的培养基、更少的引起毒副作用的物质残留、更高水平的佐剂等技术进步,会使得国产疫苗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有望缩小国产疫苗和国际疫苗的技术差距。

整体而言,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的疫苗行业已有不少增色。

中国企业参与到了全球的新冠疫苗研发竞赛中,其中不乏新型疫苗技术,在新冠疫苗极速审批和多方合作的研发模式下,企业有了快速实现技术升级的良机,长期而言与国际巨头之间的差异在缩减。

随着莫德纳(Moderna)、拜恩泰克(BioNTech)等新兴公司异军突起,之前仅经过有限的临床验证的一些新技术快速成长被新冠疫情迅速催熟,全球疫苗市场也由此进入一个增长爆发期,行业竞争明显加剧。

2022年7月,德国公司CureVac将竞争对手德国拜恩泰克公司告上法庭,指控BioNTech盗用专利,例如mRNA分子的培育等。拜恩泰克同美国辉瑞一道最早获批高效的mRNA技术新冠疫苗。

现在,CureVac计划同其英国合作伙伴葛兰素史克在第二代新冠疫苗的研发中占据领先地位,并已于3月开始了临床试验。

8月26日,莫德纳起诉辉瑞和拜恩泰克,指控后两者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侵犯莫德纳mRNA技术专利。莫德纳首席执行官斯特凡纳·邦塞尔在一份声明中说,新冠疫情暴发以前,莫德纳已经投入数十亿美元研发mRNA技术,提起诉讼是为保护公司科技创新。

接踵而来的诉讼,从一个层面也展示出2.0技术玩家的竞争激烈程度。

目前疫苗的开发会使用一系列不同的技术平台,如mRNA、病毒载体等。未来,制药公司可能会利用这些新的能力开发新冠以外的疫苗和药物。此外,新疫苗平台可能还会在传染病以外的领域发挥作用,一些癌症疫苗已经进入了临床开发阶段,如晚期黑色素瘤疫苗。

康希诺认为,目前重磅创新疫苗是全球疫苗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市场份额呈现向重磅疫苗不断集中的趋势。

与海外市场相比,中国疫苗产业目前集中度较低,疫苗生产企业数量较多,但整体在技术研发实力,综合技术平台与创新产品管线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尤其是规模小、产品少的企业,值此技术迭代之际,生存压力更大,行业整合将进一步加剧,规模效应逐渐凸显。

上述前药监系统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整体而言,中国疫苗如何进一步提高有效性、安全性,答案就在于疫苗要升级换代。

“在经济上得准备着,现在花三四十亿元就能解决的事(指免疫规划资金),一定要考虑到将来采取新工艺的话,疫苗更先进、更可控、更稳定,可能就要再多花几个三四十亿元——但是,这是很有必要的。”上述前药监系统人士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