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的音乐天赋为什么这么高?(东北人唱歌难听)
原标题:东北人的音乐天赋为什么这么高?
如果说幽默是东北人的显性基因,那音乐就是他们不为人知的隐性天赋。
一帮朋友去KTV,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东北人在场,一般其他人只有低头玩手机,或抬头欣赏MV的份。
当下音乐圈更是如此。如果非要选一个地区获得“音乐圈半壁江山”的称号,那只可能是东北。
成名成腕的艺人里,老歌手有:那英、毛宁、孙楠、李春波、雪村…
年轻一点的歌手有:李健、庞龙、许飞、韩庚、梁博、吴莫愁、金志文…
乐队和独立音乐人就更多了:二手玫瑰乐队、丢火车乐队、万重乐队、萨满乐队、吴文青树、方磊…
这几年参加选秀的选手数量更能说明问题。比如著名的《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到第四季,人口比例排名前四的地区,东三省就占据三席。
图片来自“大象公会”
有这么多靠音乐赚钱的职业歌手,那是因为普通东北人对音乐的热情非常之高。
小时候,街边理发店或者烧烤摊为了搞副业、聚人气,一到晚上就在街边放电视VCD,一块钱唱一首。隔着几条街的大人孩子,每天都来,乐此不疲。
滚君有一位来自哈尔滨刚毕业的90后同事,他说上学那会经常和同学去KTV从晚上唱到早上,目的不是打发时间,就是想唱歌,必须隔三差五吼一晚上才舒服。
在这片土地上,音乐根本算不上什么特长,是个人都有唱歌的需求,和吃饭睡觉没什么两样。
那问题来了,同样是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样是黑头发黄皮肤,为什么东北人在音乐方面就会如此优秀?
东北人特别擅长唱歌,最容易想到的原因就是东北口音。
从群体上看,方言直接影响唱歌天赋。
除了自带幽默感之外,东北话还有一大特点,中气足,声音低沉。东北人一开口,不费什么力气就能让你感觉到洪亮,有磁性。
这是所有优秀歌手必备的。
气息是基础,很多唱歌出现的问题都和气息不足相关,比如:声音不稳定、单薄,一句歌词唱到最后很吃力,导致尾音烂掉。
声音低沉有磁性,是来自于良好的胸腔共鸣,也和中气足,肺活量大有关。
总体来看,北方方言咬字清晰,字正腔圆,说的时间长了,就会达到以上“功力”。
相比较,南方方言简直就是怎么省力什么来,舌头打个转,一句话就完事了,说出来细软柔美,轻飘飘。所谓吴侬软语,就是这个意思。
专业点讲,北方人说话是靠控制气息实现升降调,一共就四个调,很规则。但南方不仅靠气息,还靠口腔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尾音,调很多,比如粤语就有九个调。
而唱歌靠的就是气息的支撑,北方人唱歌能不好吗?
图片来自《我是歌手》
至于南北口音差异是如何造成的,这就要说到因地理条件不同而引起的生活方式的差异了。
北方多游牧。
想象一个场景,两人骑在两匹飞驰的骏马上,应该如何交流才能彼此听清楚?
当然要靠中气十足,厚重有力的浑厚之音。
中学物理老师早就告诉过我们,能量相同的声波,低频的传播距离要远于高频。
文化礼法是社会发展的象征,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的天性。
全国人民都知道,在“每天三小时,月入过万”的直播行业,自带唠嗑体质的东北人可以说傲视群雄。
数据来源Trustdate,2016年4月
他们不仅人多势众,而且文化渗透无处不在,一直走在直播潮流前沿,引领潮水的方向。
东北人这种接地气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要说到与南方迥然不同的地域文化了。
众所周知,中原地区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从小遵守孔孟之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管是不是文化人,都喜欢有点文化人的样子。
他们看待戏子,说难听点,和厕纸没什么两样,用的时候感觉很舒服,用完远远扔在一边。
他们认为戏子不但不能在家侍奉父母,还要剃鬓角、剪额发,违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孝道。再加上女要抛头露面,男要男扮女装,更是严重违背伦理道德。
而北方自古尚武,完全没有这种礼法规矩的约束。
这就好理解为什么东北人比南方人更会来事,走到哪都是大大咧咧;也能想通为什么“低俗”的二人转能如此普及,以至于长出二手玫瑰这样风靡全国的妖艳奇葩。
想干仗,抡就完事了,没那功夫跟你墨迹。
想唱歌,吼就完事了,吭哧瘪肚的真TM烦!
摄影师:阿北
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常常被人们忽略,哈尔滨是联合国授予的第六座“音乐之都”(Music City-Harbin,China)。
别说其他省市的人民群众了,就算哈尔滨人自己大部分也不知道,哈尔滨可是全亚洲唯一一座“音乐之都”。
其他五座都大名鼎鼎,依次是奥地利的维也纳、意大利的博洛尼亚、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英国的格拉斯哥、比利时的根特。
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凭什么发达的北上广都没被评上,反而相对闭塞的哈尔滨会入选?
这可要追溯到1900年。
当时戊戌变法失败不久,北京处在一片混乱之中,而远在1200公里之外,大清满族老家,逃难的犹太人和侵略者俄罗斯人一起,从新修的铁路来到到哈尔滨。他们带来了啤酒红肠、西式建筑、基督信仰,还有现代音乐。
哈尔滨新城大街鸟瞰拍摄,自今日的友谊路起,直至霁虹街结束
当时哈尔滨人就已经欣赏到了一流的交响乐,而且它不是匆匆过客,而是深深扎根在了这里。
1921年,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成立,1925年,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成立。在这两所学校任教,以及走出的世界级音乐家不甚枚举。
这就是哈尔滨作为“音乐之都”的底蕴,虽然年轻人早忘了,但100年后它仍然深刻影响着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们都知道,学音乐是很费钱的。现在的东北经济发展一般,但在我们上上一代,它可是全国城市化建设的门面和工业化发展的担当,所谓的“共和国长子”。
不少大型国企在东北,一建就是一座城。比如辽宁的第三大城市鞍山,就是因鞍钢而建立的。
稳定的家庭收入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教育条件,国企大院又重视文化建设,氛围好,学音乐很自然。
比如大连人孙楠,爸爸是音乐老师,妈妈在歌舞团,哥哥姐姐也都在歌舞团,从小他就耳濡目染。
就算父母不懂音乐,由于性格豪爽,经济条件不差,如果小孩说要买吉他,老爸都会说:
“啥玩意啊,吉他是啥啊,儿子喜欢啊,买!”
齐齐哈尔籍歌手吴莫愁小时候,图片来自吴莫愁微博
现在回过头看,你一定就明白东北人为什么擅长音乐了:
口音是外在招式,文化是内在性格,历史是祖辈传统,经济是基础条件。
除此之外,可能还因为天冷,需要喊几嗓子驱寒,或者天冷,没啥户外娱乐活动能干,只能憋在家唱歌。
对于普通老百姓,与其说擅长,还不如说音乐是来自这片黑土地的精神馈赠,不管你高贵贫贱,它都属于这片平原上的每一个人。
而现在,东北国企纷纷倒闭,经济全国倒数,年轻人四散各地,离家打拼。
公司楼下就有一家东北饺子店,夫妻两口子经营五六年了。我每次去,一抬头总能看到电视上放在各种音乐选秀节目。
任何时候见到老板,他总是笑嘻嘻,时不时会跟着电视唱上两句,然后感叹道:“再往回倒十年,我也上去比划两下子。”
这时候老板娘总会跟上一句:“瞅给你能(ne)的,上炕都费劲,咋就想着上天了!”
参考文献:
《为什么演艺圈那么多东北人 | 大象公会》——大象公会
《世界“音乐之都”,为什么授予哈尔滨?》——360doc个人图书馆
刘德华 | 梁和平 | 许巍
狗十三 | TVB | 李小龙
中南海 | 纹身 | VCD
文中图片均转自网络
封面图摄影:七仔
天才小海盗 | 策划
天才小海盗 | 编辑
破小孩 | 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