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定调,房价又要涨?_房地产_楼市_同比
原标题:大会定调,房价又要涨?
请大家记住:我国房地产已经进入新时代,趋势不可逆。
01
大会定调楼市
这一次的两会、开年两个月以来的楼市情况,已经给出非常明显的信号:
房地产,还是支柱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近几年第一次用了“春秋笔法”,没有明确提出“房住不炒”,留下了政策空间,给出今年楼市政策的两个重点:
1、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2、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稳定大宗消费。
什么意思呢?一是稳住房企;二是盘活消费。
展开全文只要优质开发商活着,就能保证库存,保证群众刚需、改善的买房需求得到满足,今年的基调就是刺激消费需求,而房地产消费占大头。
同时对于刺激房地产需求,最近的表述也变了:支持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
那什么是居民的合理需求呢?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包含了首次置业和改善型置业,去年年底和今年初的时候一直都在说支持首次置业刚需上车,而现在的风向是慢慢把改善型需求也包含进来。
要不怎么说房地产就是中国经济的一只夜壶——
不需要的时候嫌它不体面,藏在床底下;需要的时候又不得不拿出来用。
比如现在需要房地产的时候又到了,并且还是重中之重!
2021年纳税10强民企,房地产占据半壁江山。
第一名是万科,纳税754亿,碧桂园第三,龙湖第七,新城第八,第九名恒力和第十名美的也都是有房地产业务的。
更别说房地产这条大产业链上包括:钢材、水泥、玻璃、建筑、家电、家居、物业服务,一眼望不到头。
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信贷的比重接近40%,房地产业相关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房地产占城镇居民资产的60%。
救地产就是救产业链、救就业民生,更是在救地方的钱袋子。
这只经济发展的“夜壶”,捏着鼻子也要用!
02
楼市,又涨回去了?
其实,在高层定调之前,地方上早就动起来了。
二月份,武汉敢为天下先,率先在官方层面把房地产列为困难行业,放在文件里面困难行业的第一条位置述说。
随后,武汉放松限购增加房票这一步就出来了。文件里提到:
在武汉市住房限购区域购房的居民家庭可新增一个购房资格,在非限购区域拥有的住房不计入居民家庭购房资格认定套数,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限购区域购买首套住房的可实行购房资格“承诺办、容缺办”。
也就是说只要你有钱,只要你想买房,其他什么都不是问题,都可以解决的。
当然,不止是武汉,从西安、厦门、郑州,到佛山、南京、东莞,越来越多千万人口城市、千万GDP城市近乎“明牌”支持房地产。
在如此密集的政策加持下,楼市确实出现了“小阳春”:2月合计成交面积为1622万平方米,同环比涨幅均超过四成,楼市出现明显的回暖迹象。
2月上海二手房成交量超过1.93万套,在2月最后一周成交了6116套,环比增幅超27%;
也就是日均成交870+套,创下近两年成交的新高。
2月深圳二手住宅过户2509套,环比上涨80.4%;
二手成交录得3552套,环比增长率95.4%,同比增长率229.8%;
要知道,这可是2022年来首次单月破3000套。
某绿色软件上,北京二手房挂牌数量,再一次突破十万套。
不光是交易量迅速回暖,房价居然还涨了。一线城市:
北京,1月同比上涨4.58%;
深圳,1月同比上涨5.63%;
广州,1月同比上涨8.61%......
深圳2月同比上涨0.69%;
北京2月同比上涨5.81%;
上海2月同比上涨4.78%......
二线城市:
比如南京,同比上涨1.24%;
比如杭州,同比上涨10.66%;
比如苏州,同比上涨10.07%;
比如长沙,同比上涨6.56%......
以至于上海房产中介圈则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疫情三年,涨回来只用了一周”。
然而就目前的形势看,这还只是给2023年的楼市开了个头。
前段时间证监会推出了“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
简单来说,就是为有钱人开辟了一条投资房地产的通道,号召有钱人来支援楼市。
再有,2月24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起草了《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推动“租购并举”住房战略,是去库存的超级大招。
2023年才过去两个月啊,接下来还会出什么大招,实在不敢想。
03
楼市分化的趋势不可逆
这次楼市回暖一方面来源于防疫政策转向,尤其是三产的信心恢复显著,三产容纳超过一半的就业。即便薪资收入还没有完全恢复,但至少比严格防控期间看不到尽头更有盼头,挤压的需求得以在短时间内释放。
另一方面来源于楼市的分化。仔细看看看这一轮上涨,基本和三四线的中小城市无关,全是重点城市在领涨。
顶级购买力正在回归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核心资产!
这是现实,也是市场的历史规律。
通过观察中国各个地区房屋销售在最近十几年以来的变化,可以发现,经济最发达的粤、苏、浙、京、沪,三省两市曾在三个时间段都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分别是2009年、2015-16年、2020年至今的三个时段。
时间点刚好都是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2009年是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刚刚平息,中国推出4万亿提振经济。
2015和2016年则是大股灾和资本大量“走出去”的时段,发达地区的楼市出现了逆势上涨。
再来疫情刚爆发的2020年原本应该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的楼市,出现逆势上涨。2023年经济刚刚恢复,率先开始复苏的不是消费,而是楼市。
经济危机一出现,发达地区楼市就火爆,这个早就是中国经济内在的规律,只是有很多人并没有看清规律。
楼市销售火爆的背后,是资金从全国各地逃向这些城市寻求资产安全。毕竟,哪怕是老破小,北京首都和十八线小县城也不能同日而语。
更为重要的是,决定房地产命运的核心是人口。
2022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比2021年减少了842万。这是自1962年以来,我国城镇就业人员首次减少。
城镇就业总人口减少其实也影响家庭经济收入,相当于少了一笔收入,自然不利于消费。再加上2022年,我国人口也正式进入负增长时代,人口结构一旦定型,要逆转起码得花一两代人的时间,楼市长期的基本面近乎塌方。
不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挤一挤总会有的;消费力更像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
中国不管如何,人口基数摆在那,10几亿的人口挤一挤总有人愿意买房,总有一定的消费力还没释放出来,这才是一切楼市措施的出发点。
泡沫经济之后的日本,以1.2亿人口养出了个东京都市圈,维持了发达地区的房价总体平稳,甚至在近几年还来了一波大涨。
中国人口十倍之于日本,目前长三角2.2亿人,粤港澳大湾区将近9千万,京畿地区也有个3500万-4000万,再加上川渝城市群勉强算半个,挤一挤弄出3.5个房价坚挺的都市圈并不算难事。
2023年的这一轮复苏,大概率是楼市分化正式开始的钟声。
而2023年,70%的中小城市将会是最尴尬的存在。
一方面,乡村振兴大战略,轮不到他们。另一方面,城市群联合发展,人口反倒被核心城市虹吸。未来人口流动,分化只会越来越严重。
甚至可以说是楼市正在“A股化”——
经历两三轮大牛市后,把盘子做得太大,鸡犬升天一般的全面牛市不会再有,只会在个别板块出现“结构性牛市”。
楼市回暖、政策反弹,倒不真的意味着今年房价又要涨了,是给楼市的新旧时代画了一根区分线——我国房地产已经进入新时代。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