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从12.66狂飙到71.98,科大讯飞凭啥能从BAT丛林中突围(科大讯飞的股价)
11月22日,随着每股的股价到达了71.98,科大讯飞的市值也随之突破了1000亿大关,同样也比较有趣的是,讯飞的研究院目前也是千余人左右的规模,作为一家技术延伸产业的公司,是巧合之中的巧合,也可以说一个AI人才的技术输出可以造就一个亿的价值。
2017年11月22日,科大讯飞股票K线图
这也是科大讯飞的期许---技术最大的价值输出。尽管股价已回落,但这也是令人兴奋的一次吸氧。
与18年走来的历程一样,科大讯飞一直都以技术惊艳传世,技术人才一开始都是低调的,然后一朝勃发、一鸣惊人,这是技术人才的价值成就认知。低头做事,结果示人。
作为中国“AI科技第一股”,面对如今AI社会潮的兴起,科大讯飞在AI开始深入各产业的过程里,也不能低调的做技术了,要做AI的推进者,这也许是责任,也许是时代召唤。
从接连不断的落地订单到发力产业链,不断迭代硬件产品,讯飞开始做该做的事了。目的是证明AI能力,展示AI的未来。
“质疑”模式首当其冲
从讯飞上市时的12块6毛6的股价,狂飙到71.98。科大讯飞甚是显眼,自古枪打出头鸟,妖股背后一定是质疑漫天飞。
在质疑中,讯飞被形容成了一家“善于要股东钱不善于赚钱、财报好看营收空空”的公司,从财报的局部看一家几百亿公司的布局、战略和未来,显然牵强复议。
如果把一个几百亿市值的公司看做一个生态圈,财报就好像大数据统计结果,而且是大框架的显示结果。你可以看到趋势,但如果不和领域内的产业情况结合,难以看清行业的未来。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是这样说的,一切的误会来源于“未知的恐惧”,而对于一家以AI立足的公司来说,这个恐惧感可能让有些人感触强烈,因而产生质疑。
这其实是AI认知对于市场、用户的教育不足最好的例证,这不足为奇。
10几年前,IDG熊晓鸽看着刘庆峰也说过,“看着好热闹,就是不赚钱”,但当讯飞上市了,赛富的阎焱很后悔当初没投讯飞,悔者很多。虽然后期进入的投资者收益不多,但如果看讯飞技术的基因,这家公司的生存现状是健康的。
11月初,讯飞2017年的年度发布会举办,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发来了祝福视频,视频中提到了,柳传志很早就看到了刘庆峰及讯飞团队成熟的战略方向,并且能感觉到刘庆峰的坚韧。讯飞的第一笔投资就来自于联想,在讯飞上市后,联想退出,但相应的回报率是联想投资比例中最高的。
讯飞从创立开始,已经18年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成人了,刘庆峰曾表示,从发展角度看,讯飞目前是刚刚开始,还在激情饱满的阶段,就像是登山,属于刚开始很有力量,速度很快的时候。讯飞2017年的进度确实很快,刚刚结束的发布会,10多款新产品同时布局了医疗、教育、汽车等行业,旗下已完成了40多项单独领域的拓展及投资。
因此,看科大讯飞,实则是一次看社会未来商业形态的投资。
投资一家技术型公司的周期一定是漫长的,投资回报一定不会是很高的,如果以其他巨头公司的逻辑去评判讯飞的发展逻辑,显然匹配度很低。
保守型和爆发型业务逻辑
全世界所有具有AI标签的公司,95%公司的业务逻辑都是toB的,对于一个还在不断研发迭代的,没有未来准确技术能力输出的AI概念,toB是保守的,有订单,有需要技术授权的企业,则可以完成收入流程,但唯一的缺点,就是难以做大,做出巨头型规模。
讯飞就是以B端服务产品发展起来的企业,用保守型的业务模式赚钱,即输出最优势的语音技术能力。大家熟知的讯飞输入法虽然是C端产品,在讯飞的整体布局中,输入法型产品不是盈利的业务方向,只是业务能力的体现。
贯穿讯飞整个18年发展的业务始终是以语音技术输出的服务。18年的稳定业务能力成长成今天的体量,是一个很健康的发展形态。讯飞出自科大实验室,从像三岁小孩吐字似的语音合成技术研发至超人类普通话水平的发音,技术突出,因此,在创业第三年,以讯飞语音平台作为产品开发的厂商就突破了100家,这时候的讯飞频频被国家和政府认可支持,2004年时,销售收入破亿,但还是像熊晓鸽评论的“看着热闹就是不赚钱”。
讯飞在这个发展阶段,其实展示的是极具未来属性的生态概念,尤其当时的技术还不成熟,不能让更多的人动心,因此,期待更多短期投资收入的资本未曾进入。这也许对讯飞来说是好事,因为对于创业者来说,有时候坚韧的考验不是内心,而是资本的回报压力。
在2007年,讯飞旗下的产品之一智能语音芯片销量卖出了20万片,这时候回头看当时讯飞的业务,今天也有很多智能图像处理芯片的研发公司在这样尝试。这是技术输出的一个必经阶段,不断试着做产出,做融合,做产品形态的尝试。
直到2008年讯飞成功上市,成为中国语音产业第一股,在人工智能重新正名的今天,也是AI第一股。讯飞之前的企业经历完全是技术服务商,B端服务输出的流程打造已经很完善,随着技术在细分领域的突破,市场也会随之切入细分市场开展业务。
B端业务是保守型业务,成长规模巨大后的好处是发展稳定,并且讯飞瞄准的是技术开发平台模式,也就是将开发者创业者及供应链上下游厂商绑定在一起的生态环境。疾风难催密林,生态模式的轮转稳定可知。
在讯飞市值飞涨的质疑中,讯飞难以扩大C端业务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吐槽点。互联网的引爆能力,让企业很重视C端成长的能力,也让资本重视企业中C端业务分类,因为C端业务可以决胜企业规模,这一点从阿里、腾讯、小米等巨头的模式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讯飞的C端产品,讯飞输入法是主要产品,其余则以消费级硬件为主,AI类型产品的应用目前仍旧市场教育不足,消费级产品的收入不明显也受制于此,阿里、小米等拥有智能家居、智能硬件产品的公司也同样面临这样的现状。
在基于语音交互的消费级产品中,以魔飞麦克风阵列和全双工语音交互为基础的产品,讯飞已经做到了突破,产品体验更好,功能更酷,足具未来模式。但并不能证明,我们需要用小米等公司的消费级产品的销售业绩来考量讯飞消费级产品的能力。AI产品的溢价和小米号称“硬件产品”不挣钱的模式是相悖的。
因此,对于C端的爆发型业务,AI消费的大环境还未成型,讯飞的爆发型业务还没到时候。准备发力AI消费级市场的其他企业也是如此。
AI全赛道发力成就“BAT”型未来
如果以AI的能力决定未来企业的经营范围,讯飞一定是胜者之一,BAT几年内通过多产业联合发力形成的布局,讯飞是以技术延伸和优势资源链接达到的。
科大讯飞以主要业务将集团分成了消费者BG(bussinessgroup)、教育BG、智慧城市BG,同时还有基础技术和公共安全为主的两大事业部支撑。可以看出讯飞目前主流的业务方向和处于探索阶段的业务指向。
目前科大讯飞旗下产品分类及业务大分类已近40项,在教育、医疗、司法、政务、安防、城市建设等相关领域都有非常多的应用。
三年前,讯飞开启了具有前瞻意义的超脑计划,主导技术能力提升。而在技术细分领域上,讯飞的教育、医疗等专项的技术能力都在和相关组织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后完成了突破,包括中小学语言评测系统、医学影像筛查、应用于无人车的像素级图像识别等等。
基于语音技术和大数据筛查,在各行业设计语音和需要语音完成交互的场景中,讯飞切入了大部分场景。据此,以语音和图像为入口的AI能力,讯飞布局范围包含了生活方方面面。
除了主流产品外,讯飞的开放平台引导开发者进行成品级开发,基于某一硬件设备的供应链和技术,开发者可以完成多元化的开发,形成大生态中的小生态。
这样的模式和态度给予了讯飞未来更宽广的扩张空间。在AI消费级市场爆发的时候,小米的生态爆品现象也将可能在讯飞的产业链下爆发,完成对于讯飞市值乃至综合体量的提升。
由此可推论的,是讯飞拥有一个以B端服务为根基,C端产品为延伸的“B+C双轮驱动”的生态未来的企业。这一点,恐怕可以让“BAT”都投来艳羡。
写在最后
BAT是经过了“漫长”的互联网发展史才得以成就今天的局势,并且都是以主流业务的支撑慢慢延伸出更多的产业构架。在引爆期内,业务收入暴增后开始通过投资和并购打开局势,用优势流量为各产业增加业务收入,以此循环,不断扩大。
在BAT执掌顶层生态的今天,讯飞以技术优势立足是正确的选择,因为这是最厚的壁垒。并且在以AI为基础技术衍生的多业务生态上多点开花,占据市场,着实不易。
但以厚重的技术支撑,对于讯飞来说,还需要有更长远的战略心态支撑,AI在讯飞的历程里已经研究了18年,可也许未来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完成社会认知的升级和接受的过程。就像成人礼后的青年人,想要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还需要历练出掌控资源、最优决策的能力,值得欣慰的是,在讯飞过去的18年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影子。
Ps:品途商业评论记者为呈现一个完整的科大讯飞,将科大讯飞所有产业链及产品方向完整整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