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掀不起价格战_汽车_网

由:sddy008 发布于:2023-01-21 分类:炒股经验 阅读:651 评论: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特斯拉掀不起价格战_汽车_网

文 | 车百智库

1月13日,继在中日韩、澳大利亚降价后,特斯拉又宣布在英美德法、荷兰、挪威大幅降价。

各国降价情况 图源:格隆汇

表面上看,这把“价格屠刀”,已杀向全球,一场价格战在所难免。在我国的连番降价,已使其跻身20万-30万区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内该价格区间的很多车型,将不得不与的正面“硬刚”。

媒体一片惊呼,认为此次降价,将严重打击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甚至还会“带走”小鹏。即使销量世界第一的比亚迪,也引发不少媒体“担忧”,忧其无法抗衡的“价格屠刀”。

其实,担忧大可不必。早在2022年,众多研究机构已预测会降价,我国的新能源车企也早有预料,但是,仍然在此前反其道而行之——涨价。与其说准备降价开打价格战,不如说,增长乏力,才不得不降价。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涨价权只属于卖方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企业,只能降价。

在中国市场的订单量在迅速枯竭,2022年11月还积压2.5万订单,12月第一周就只剩不足6000单。卖不动了,自然降价。而比亚迪等国产车企,则订单量积压。2022年9月,据报道比亚迪订单积压量已达到70万辆,而其单月产能20万辆左右,消费者需等待3到6个月才能提车,因此涨价涨得有底气。

降价,不可怕,也不是洪水猛兽。2021年,王传福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就表示,从技术上看,中国品牌已实现了全面超越。不管是造型技术,还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以及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智能化技术,已经全面超越外资企业,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

外媒MotorTrend则表示,小鹏仅仅8年时间就能追赶上的步伐,并言明小鹏的智能辅助系统,已经可以比肩。

本文围绕降价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试图回答四个方面的问题:

1、降价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2、此次降价的原因是什么?

3、降价,国内主流新能源车企为什么不跟进?

4、国内新能源车企如何应对的竞争?

01 四个月五次降价

对于在中国的车型全系大幅降价,许多车主,特别是近几个月购买的车主有些不满,有车主称自己一周内承受了3万元人民币的损失,“没有任何补偿措施,甚至一句道歉也没有。”

还有车主组织起来,去找“维权”,且贡献了一个搞笑的段子:

汽车博主闫闯晒出的朋友圈截图中,一位维权车主分享称“拉了一个朋友去维权,狗东西看降价了挺便宜买了一台”。

闫闯微博截图

降价,真的这么香吗?

此次降价的幅度很大,使其在中国的售价创历史新低。具体看,Model3起售价直降3.6万元,ModelY起售价直降2.9万元,两款车型其余版本降价幅度从2万到4.8万元不等。如此大降幅,使刚买的车主心里不平衡,情有可原,但“补偿”大概很难获得。马斯克已在社交平台回应:如果的价格上涨,此前低价购买的车主,也不会给公司补差价的。

有趣的是,一些买完就降价、没享受到优惠的网友,又主动推荐朋友购买,理由是“希望能通过朋友订车,用她的推荐码换取超充额度,来获得心理慰藉。”降价,显然已促进了销售。据新浪财经报道,宣布降价后,中国三天内斩获3万辆订单。

不过,蔚来创始人李斌两年前的一番讲话,或许要给目前抢购“历史最低价”,且感觉“真香”的车主泼一盆冷水。李斌表示:“的量上来后,成本就降下来,它降到十几万,我都不奇怪”。

实际上,在中国降价后的第2天和第7天,又在英美德法、荷兰、挪威大幅降价。此轮全球大降价中,平均降价幅度最大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达到了14.7%,而中国仅降了10.5%。

这也不是第一次在中国降价了。包括此次降价,在中国,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连续通过各种方式降价5次了,之前的4次降价分别发生在2022年9月、10月、11月和12月。

李斌此前预测还会降价的基础是,按成本定价。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近期针对降价的回应,就有“坚持以成本定价”的表述。无疑,这间接证实了李斌“未来可能只要十几万”的准确性。

陶琳微博截图

产能发展很快,成本下降也会很快,又面临国产新能源汽车“围攻”,降到十几万元的那一天,或许并不遥远。

二手车商的看法,也间接证实了这一判断。据正道新闻,广州小锤二手车市场温先生认为,性价比不足以支撑目前价格,还有一个很长下行空间。因为收一辆二手车平均亏三四万元,该二手车市场门口已竖起“不收”标语。

近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Model Y和Model 3保值率(一年车龄)分别为81.0%、77.9%,分列第9和14名,远低于极氪、宏光MINIEV和零跑等车型。

图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到降到十几万元的那一天,如今购买、感觉“真香”的车主,估计又要嚷着“讨说法”“补差价”了。

02 此番降价为哪般

此番降价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订单枯竭,即消费者不想买了;其二是股价暴跌,即投资者没信心了。

在此之前,从不担心需求,追求的是产能。马斯克曾经多次提及的目标,即年产能在2030年达到2000万辆,因此要在全球各大洲形成生产能力。上海超级工厂成为标杆后,不止一次传出要在国内其他城市建设第二家超级工厂,每次都引起媒体热议和该城市部分居民的“自豪”与“激动”。

谁又想到,产能增长很快,需求却成了问题。在中国,11月还积压2.5万订单,12月第一周就只剩不足6000单。简而言之,消费者不想买了。

需求下降,生产已经受到压制。据彭博社,在上海工厂的扩建计划已被推迟,其上海超级工厂曾在2022年12月暂停生产,当月的汽车发货量降至约5.6万辆。而且,这家工厂的春节假期定为1月20日至1月31日共计两周,与2021年仅停工3天形成极大反差。希望去上海外其他城市建设超级工厂的愿望,将更难实现。

不仅在中国,在全球市场,都遭遇了需求危机。TroyTeslike统计数据表明,截止12月8日,全球订单积压量从7月的47.6万暴跌至16.3万。这么一点需求,对于超级工厂来说, 40天就能消耗光。

解决供大于求的问题,一般有两个选项,一是任由销量增速放缓,二是降价保增长,马斯克显然选择了后者。

除订单枯竭,的股价也大幅下跌。2022年全年,股价下跌了69%,市值蒸发了数千亿美元。据美国《福布斯》,马斯克已痛失“世界首富”宝座,成为2022年的“最大输家”。截至2022年底,马斯克的身价约为1470亿美元,比2021年底减少1250亿美元,几乎蒸发了一半。

股价下跌的背后是投资者信心的丧失。在2021年的股东会上,马斯克表示,销量的目标是年增50%以上,以2021年的全球交付量计算,2022年的交付量目标是150万辆。可是,2022年只交付了131万辆,相比2021年,仅增长40%。显然,没有实现年度销售目标,打破了投资者的期望,投资者选择用脚投票,也就不奇怪了。

数据来源:财报

更关键的是,2022年,面对可能销量不振的局面,马斯克却把注意力放到440亿美元收购推特上,这成为压垮投资者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马斯克在4月初表示收购推特的意愿后,其股价便开始直线下滑。投行韦德布什分析师丹·艾夫斯(DanIves)则表示,“基于推特面临的灾难,这是马斯克自己造成的混乱一年。”

纵览马斯克的社交媒体推文,他不认为收购特推影响了股价,但对于销量不达目标还是重视的,因此全球大降价以扩大销量,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03 不是“洪水猛兽”

对于的此次大降价,国内的媒体一片“悲情”,认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价格大战一触即发,这将严重打击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甚至还会“带走”此前销售不力的小鹏。即使新能源汽车销量世界第一的比亚迪,也被媒体担忧起来,害怕它无法抗衡价格战。

真的是这样吗?

目前看来,在中国市场,主力车型Model3价格带降至22.99万-32.99万,ModelY的价格带降至25.99万-35.99万,与之产生竞争关系的是国内的20万-30万价格带的新能源车型,这主要包括小鹏P7、G9、极氪001、比亚迪汉和海豹、问界M5和M7等。

不过,从行业形势看,与其说对国内的车企产生了挤压,不如说,国内车企在30万元以下市场的内卷,使得不得不靠降价来求生存。据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2022年第三季度销量环比增长35%,低于比亚迪、广汽埃安、吉利集团等车企,后者同期环比增速分别为48%、42%和77%。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军团已经对形成了包围战。仅围绕Model3,国内车企便推出基于年轻高颜值的P7,商务感十足的汉,更动感的海豹,性价比更高的深蓝,还有综合能力更强的C11。相较于国内车企新退出的车型,的Model3发布于2016年,产品周期已长达6年。而国内车企的车型更新迭代块,已经在各个细分赛道对形成了包围。

因此,面对的降价,国内车企迎战的不多,目前仅有问界和小鹏跟随降价。

1月13日,AITO问界官宣降价,问界M5EV调整后售价为25.98万元起,问界M7调整后售价为28.98万元起,两款车型降价幅度达到3万元。1月17日,本就销售不力的小鹏宣布G3i、P5和P7三款车型的起售价分别降至14.89万、15.69万和20.99万,最大降幅3.6万元。

问界降价后,“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发布微博称,进店量并无明显提升。理想创始人李想则评价道,销量少的产品,没资格成为别人的竞品,理想L8、L7才是的竞品。理想目前并没有传出降价消息。而李斌在两年前说“未来可能只要十几万”的前一句话是:“蔚来坚持的原则是不降价”。

不止李斌,早在2022年,众多研究机构已预测将会降价,我国新能源车企也早有预料。但是国内主流新能源车企纷纷反其道而行之——涨价。去年底至今,比亚迪、吉利、长安、哪吒、东风等品牌先后宣布旗下部分车型涨价。广汽埃安今年初宣布预计于3月初对旗下车型涨价,涨幅在3000-6000元不等。

可见,国内车企并没有认为降价是洪水猛兽。以订单量看,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订单量在迅速枯竭。而比亚迪等国内车企,订单量大多无需担忧。2022年9月,据报道比亚迪订单积压量已达70万辆,而其单月产能为20万辆左右,消费者需等待3到6个月才能提车,所以,涨价是有底气的。

早在2021年,王传福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就表示,从技术上看,中国品牌已实现了全面超越。不管是造型技术,还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以及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智能化技术,已经全面超越外资企业,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

资本市场与王传福的看法是一致的。众多研究机构认为,随着电动汽车产业进入红海激烈竞争,特斯拉的稀缺性品质正在逐渐消失。如在电池续航、车辆安全、智能驾驶等方面的比拼中,优势都不再明显,广大消费者也有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可供选择。

04 展开智能化竞争

对于部分国人来说,汽车并不只是代步工具,还象征着车主的身份和财富水平。屡次降价,看似能短期刺激销量,但是,却在慢慢地丧失其自带的“高级感”光环。

刚进入中国时,如同此前的苹果手机,给国人带来的是高级感和优越感。但是,与苹果手机新的配置层出不穷,不断提高品牌溢价不同,的主力车型Model3已经上市5年,一直没有更新换代。另一款主力车型ModelY,上市也有两年多了。

国内的新能源车企,虽然一开始落后于,但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对消费者需求更深层次的挖掘,通过更精准的定位,把电动汽车市场做了更精细的切分,从而分走了部分原属于的“蛋糕”。

国产新能源车企不惜血本地“堆料”,在参数配置上尽力拉满,使用户体验快速上市,已经给消费者带来了一种形象上、体验上的“高级感”。而且,“蔚迪埃”还不断推出百万级别的高端豪华车型,提升品牌力、进而提升溢价。

对于降价,马斯克还有另一种解释:“即使以极低的利润率销售汽车,但随后将其升级为自动驾驶汽车,其价值也会得到提升”,即即使不靠硬件赚钱,也可以靠软件赚钱。摩根士丹利认为,通过销售软件订阅服务获得的利润最终可能比销售硬件多。

不过,这只是一种前瞻性预测。目前,显然无法靠软件的盈利维持基本运营。据财报数据,2021年全年,包括自动驾驶软件在内服务及其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为38.02亿美元,虽然同比增加了65%,但是,这部分营收只占其总营收的7.06%。

还有,的智能驾驶水平,真如大家所想的那样先进吗?

其实未必,除了王传福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智能化技术,已经全面超越外资企业”外;专注于未来智能交通产业的华人运通高合汽车创始人、CEO丁磊在2022年接受专访时也表示,新能源智能化时代,中国汽车可以超越国外。

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则直接表示:“随着国内不断推进新能源车发展,我国已有不少品牌在技术、造车理念、硬件上已经领先。”

外媒MotorTrend发表了一篇文章,言明小鹏的智能辅助系统,已经可比肩。美国将其核心竞争力定为FSD,目前,购买的车主只有超过10%的车主选择购买FSDbeta,且偶有负面失灵事件。而小鹏之前推出的高速NGP,则有超过84%的车主选择使用。在挪威权威传媒机构AllerMedia公布的2022年度汽车指数调研结果中,小鹏荣膺“年度最知名新车品牌奖”。

国产新能源车企在电动化阶段虽发展得不错,但那是跟随等欧美车企发展起来的;而在决定胜负的智能化下半场,国产车企不但有超越之势,而且走出了“中国道路”。

譬如,针对彭博社资深主播FrancineLacqua关于小鹏的智能化是否复制的疑问,顾宏地就明确表示,小鹏汽车的目标从来不是复制,而是超越。

另据汽车之家iV-RATING智能汽车评价体系,相较于,国产品牌车系表现更抢眼。在榜单中,总分Top3均为中国车企,前10名车型中有8款国产汽车,而ModelY在18款车型中,仅排在第16位。

图源:汽车之家

在已经进入智能化下半场的如今,国内车企与其与展开价格大战,不如在智能化方面与展开竞争,从而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换道超车,后来居上。

最后,未来若还不断降价,短期内,的确促进其在全球的销售业绩,不过,极有可能边际效应递减,而且,对于国产新能源车企依然是利好,这可促进全世界智能汽车的普及,教育了市场,从而带动国产智能汽车的下一步销售。

参考资料:

[1]《2022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趋势洞察报告》,汽车之家研究院、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 [2]《2022年12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精真估 [3]《:心有余而力不足的2022》,21世纪经济报道 [4]《广州二手车市场现“不收”标语,车商:收一辆平均亏三四万》,正观新闻 [5]《智能时代下,中国汽车品牌的机会》,远川研究所 [6]《降价,只为活着》,钛媒体 [7]《渗透率不断提升 汽车智能化速度超出预期》,中国汽车报

声明: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阅读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搜狐“我来说两句” 用户公约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